天才矇矇亮,潮溼的灕江兩岸籠罩著霧氣。朱高煦騎著馬,與中軍的文武官員與親兵人馬一道、過了一道浮橋。他回頭望時,看見了無數士卒的身影,正逐漸從白霧中走過來。
無數火把在朦朧的空氣中,變得模糊不清;遠遠看去,就好像一朵朵漂浮的螢火。
沒有鼓號之聲,一片腳步聲中,四周有盔甲等金屬輕輕撞擊的“叮叮哐哐”響,時不時傳來幾聲咳嗽,以及馬匹的叫喚。
朱高煦等人透過了舟橋,便是灕江南岸的那一片平坦土地,仿若一個三角形的“半島”。漢王軍所在的位置,位於這片平野的東邊,是“三角形”最小的一個角(便是地圖上的右側)。
如此地形,在正面戰線上、漢王軍所需要的人就更少。這對兵力更少的朱高煦,算是一個小小的好處。
在最東邊的角落裡,有一個小村子,村子附近長著一些灌木和一片竹林。村子往西,有大片長著荒草矮樹、種著菜的旱地,以及一些水稻田。但朱高煦的中軍大旗位置不在這裡,而還在前面(西邊)。
他帶著一隊人馬、騎馬從旱地之間的大路往西走,不久之後來到了中軍的位置。周圍已經陸續有許多軍隊,正在附近佈陣。
朱高煦站在原地觀察了一會兒,此時視線在霧氣中不太清晰;不過在昨天,他就已經瞭解清楚周圍的地形……從灕江江邊到南邊的山峰,這裡正面橫寬不到兩裡地。
如果讓步兵並排站滿這地方,第一排只需要七八百人。而實際上遠遠要不了那麼多人,因為地面上有一些水稻田、小水塘等,不宜佈置人馬。
也不會有任何大將,會把將士們一個接一個地密密麻麻布置在一塊兒。那樣的話,前方一旦頂不住了,很容易往後面擠壓、造成全軍崩潰;大片密集的陣營也無法增援前方。任何大陣,百戶隊、千總隊大方陣之間,都有大小不同的間隔……於是此番漢王軍的前線第一排,可能連五百人也不到。
這時趙平等將士騎著馬,循著中軍大旗過來了。
見禮罷,朱高煦便問道:“敵軍主力到了哪裡?”
趙平遙指西邊,“往西有一處河口,乃安樂水(遇龍河)與灕江的交匯處。安樂水河面狹窄,敵軍架了多道舟橋,這會兒差不多都渡過安樂水了。”
朱高煦又問:“南面那條東西延伸的狹長山谷,調過去的人馬到了嗎?”
趙平抱拳道:“回王爺,凌晨便去了,最前面是尹得勝的千總隊。”
朱高煦忽然覺得這個名字有點耳熟,便隨口道:“我似乎在何處聽過這個名字。”
趙平道:“攻貴州城之戰,尹得勝率先爬上城頭,照軍令連升三級,現在是正千戶了。”
“我想起來了,那武將不錯,勇猛不畏死。”朱高煦點了點頭。他又回顧左右正色道:“此戰咱們不足六萬人,對陣吳高至少九萬多人。但只要獲勝,漢王軍之驍勇善戰,必定震動四方名噪天下。諸位勠力!”
眾將紛紛抱拳拜道:“末將等願為王爺前驅!”
朱高煦也想等到勝算更大之時,再行開戰;但在廣西地盤上,他與吳高已經轉悠了那麼多天,實在拿吳高沒法子。眼下吳高終於又願意開戰了,朱高煦不想再放棄機會,決意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冒險!
……天色大亮,卻是個陰天。若是晴天,這會兒該日上三竿了。
前幾天都吹著西北風,今日卻忽然沒風了。淡淡的霧氣籠罩在大地上,但一絲風也沒有,四野一片沉悶壓抑。
不過這時四面的喧囂聲,已越來越大了。雙方無數的人馬,離著大約一里多地擺開了大陣,遙遙相望。視野朦朧的大地上,無數的將士便如同人海一般。
吳高坐在馬背上,眺望著東面的光景,聽到了敵軍那邊一陣陣此起彼伏的吶喊聲。
周圍許多大將陸續聚攏過來,吳高便開口訓話道:“我王師兵力幾近倍於叛軍,今日決勝,各部應在各個方向投入重兵,對叛軍進行全面進攻!憑藉優勢兵力,咱們要迅速耗光叛賊的權勇隊,勝敗在此一役!”
眾人頓時瞪目喊道:“大明官軍必勝!”
諸將散去,各營備戰。沒過多久,官軍僅有的十餘門重炮調運到了前方,在距離叛軍一里地外佈設炮陣。
待中軍一通大鼓擂響,官軍的洪武大炮便陸續開始轟鳴。霧氣中光火噴|射,閃爍的亮光彷彿拉開了大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