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總,這其實沒什麼道理。”
網際網路年度高峰會議在繼續,打工皇帝與年輕創業者的花絮只是一個為前者增加光彩的小花絮,倒是旁邊的劉強東看到俞興沒什麼表情的坐下後安慰了一句。
出乎劉強東的意料,俞興反而扭頭笑了笑。
隨後,俞興問道:“劉總,如果阿里的馬總認為京東的重資產是一條不那麼優秀的路線,你會怎麼想?”
劉強東反問:“他有那麼說嗎?”
“如果外界認為……唔,這樣說吧,京東的重資產運營和如今國內主流的電商模式不太一樣,你為什麼會沿著這個方向一路狂奔?”俞興修改了措辭。
劉強東剛想說話,忽然遲疑了兩秒,問道:“你說的那個‘對話’不會現在就開始了吧?”
“是啊,劉總,不過,我在釋出前會把整理的稿子給你看看,如果你改了主意,不想釋出,或者覺得稿子裡的意思發生了扭曲,那也可以改。”俞興笑道,“我的想法是呈現出大家對商業的思考,而不是為了挑起矛盾。”
他又補了句:“但是,有些矛盾可能是難以避免的,那是基於大家對一件事不同認知的矛盾,如果這種激盪起來的火花能讓更多的人產生思考,我個人認為反而是有益的。”
劉強東點評道:“話都讓你說了。”
但他還是思考著回答了這樣的問題,確實,京東在如今的電商市場裡是個另類。
“我可以用一句話來回答。”劉強東展現自信。
俞興凝神。
劉強東又展現了自己沒那麼自信的一面,詢問道:“一句話是不是有點少?需要我多說一說嗎?這樣呈現的效果是不是好一些?”
俞興深切感受到未來商業大佬的稚嫩,嚴肅的建議道:“一句話就夠了,但要精髓一些,比如,我和投資人聊的時候其實也就只想說一句話,百曉生是一個職場社交與職場話題的平臺,聰明人聽這一句就應該立馬把錢堆到我面前!”
劉強東被逗笑了,有種創業者的共鳴。
他去年各種找錢的時候有過類似的心態,聰明的投資人應該把錢堆到我面前啊!!
這既是對自己公司的認可,也是一種嘆息式的幻想。
劉強東認真考慮,答道:“很多時候,電子商務的競爭本質是效率成本和使用者體驗的競爭。”
俞興腦海中迅速回想京東過去與未來的發展,甚至是阿里的發展,緩了緩才說道:“所以……京東重資產發展的目標是提高效率與使用者體驗,唔,自營……這是京東自營的優勢,阿里做平臺,它平臺上的商家很難與京東這個超級商家發起競爭,同樣的,蘇寧與國美存在龐大的基本盤,想要轉型線上也面臨著很大的難度。”
劉強東有些意外的瞥了眼俞興,點頭道:“效率越高,使用者體驗實際就越好。”
俞興想起馬伝後來說到的問題,問道:“京東自己做倉儲和配送,員工人數那麼多,相比較而言,阿里的員工人數少了很多,未來隨著業務的發展,劉總,你考慮過如何應對員工的快速增長與管理嗎?”
劉強東很顯然考慮過,只思考三秒鐘就給了回答,還是一樣的反問:“你覺得零售是什麼型別的行業?”
俞興轉了轉念頭,答道:“勞動密集型。”
“是,零售是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劉強東點頭道,“但是,它必然會變得越來越要求技術的提高,轉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員工規模只要在可控範圍內就可以。”
他闡述自己的想法:“什麼是可控?只要我們的營收增長遠遠大於員工漲幅,那就證明我們的效率是不低的,甚至是提高的。”
“像我們的倉庫,現在還是傳統的橫樑貨架,但未來必然要朝著自動化的目標前進。”
“人肯定會增長,可是,比例不一樣,比如,營收一年漲60%,透過技術的提高,員工漲幅在30%,這就會很良性了。”
劉強東談興漸濃,舉了個例子:“亞馬遜,它在2005年的時候收購了一個線上的書籍零售商,名字叫BookSurges,它可以向出版社提供無庫存圖書履行網路,就是根據需求量來印刷的自助出版服務。”
“這種模式解放了出版社的庫存壓力,就是一種技術化的改造。”
“去年,哦,應該是前年了,亞馬遜又收購了獨立有聲書的製造商,你看,亞馬遜這方面的佈局很明確,它搭建平臺,向出版商提供更多的更便捷的選擇。”
這個例子已經超出了剛才的問題。
劉強東沒有繼續往下說,兜了回來:“增強技術,提高效率,加強管理能力,這是面對規模增長的有效解決方式,同時,這種規模的增長也會有益於使用者體驗。”
他笑道:“俞總,你從京東買東西,你不會管我們有多少人,你只會關心送的快不快,對不對?”
俞興點點頭。
“既然是對話,那我也問你一個。”劉強東說了句,“前天公司裡開了個會,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現在要不要做支付,結論是現在做支付的價值不大,比例太小,優先順序靠後。”
劉強東曾經和俞興談過支付的問題,那是這個年輕人給出的強烈建議。
只是,那次交流之後最重要的事始終是尋求新的融資,度過生死難關,而就是在這次“對話”邀請的電話之後,劉強東又想起來支付的事,集思廣益的聊了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