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質疑的最好解決方式,不是講道理,而是擺事實。
【你把木匠工具當掉,買了兩袋處理過的棉團回來,當著所有質疑者的面,你們現場展示起紡織機的使用方法。】
【同傳統紡織車一樣,將棉團放置指定位置,並拉長棉花。】
【隨著你搖動紡輪,將梳櫛從機前推至機後。此時,所紡的細紗全部慢慢被卷繞在錠子底部。】
【看著二十四個空白紗錠在同一時間都紡出了紗線,所有人的商人全都目瞪口呆。】
【“雖然這個紡紗車的準備時間長了一點,但一次出二十四根線,這效率是遠遠超過普通的紡紗車。”】
【“就算掐頭去尾,這個紡織車的紡織的速度也在普通紡織車的二十倍以上。”】
【眾商人面面相覷,做商人的最對數字敏感,一臺紡織車紡織一冬天,只能賺三,四兩銀子,勉強夠維持家用。】
【但如果一臺紡織車生產能力翻了二十倍,那收益就從三兩直接變成六十兩。】
【這種收益率,比高利貸還賺錢。】
【當然,還有一部分商人不相信這麼厲害的東西,居然有人敢當街展示,依然保持質疑。】
【“你這個東西不會不耐用吧?你得和正常的紡織車比一下,才能知道哪個好用。”】
【此人的提醒,讓一些頭腦發熱的商人迅速冷靜了下來,東西好不好,那是比較出來的。】
【一個過路的涼州大媽,覺得這玩意就是投機取巧糊弄人,肯定不如她這種經常做家務紡紗的人。】
【當即提出要跟你的紡紗機比一比。】
【你是否接受?】
洛塵的紡紗機雖然關鍵部位用得都是木頭,效率不如金屬,但吊打一個紡紗婦女還是不在話下。
【你接受了挑戰,並揚言:“一個太欺負人,我們要比十個!”】
【你這話,深深刺激到了這位涼州大媽,於是她發動周圍鄰居找來十位紡紗的好手。】
【一位四十歲的婦女,亮出了她長滿老繭的雙手。旁邊十六歲的小姑娘,更是盤起頭髮,準備全力以赴。】
【在圍觀商人的贊助下,十個使用紡紗車的婦女和你們一臺紡織機進行了比拼。】
【兩個時辰,十位紡紗婦女已經累得滿頭大汗,在她們的全力以赴下,成功紡出十五斤紗線,這個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十個普通人,一上午的產量。】
【做過紡織活的路人紛紛對她們豎起大拇指,稱讚她們都是幹活的好手。】
【此時眾人扭頭一看,竟發現了驚人的一幕,你們的紡織機前紡出的紗線快要堆成山了。】
【上秤後發現,你們竟然紡出了三十三斤紗線。】
【面對如此顯著的對比,涼州大媽的臉上已經沒有任何不服,同樣時間,你們只是兩個人就遠遠吊打了她們十人。】
【更不用說,你們兩人皮白膚嫩,根本就不像是常幹活的人,她們輸得心服口服。】
【而圍觀商人確定了你們紡織機的能力後,紛紛提出購買這臺紡織機的請求。】
【是否售賣紡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