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做好了有人暴力反抗、他暴力鎮壓、不砍死百十個農夫不罷手的準備。
但這是往最壞的方向發展。
反抗是必然。
假設,有人發明了金坷垃,讓現代國家拋棄五分之四的耕地,只儲存五分之一的耕地,言稱用了金坷垃,畝產能過萬。
可是沒人會信。
反對的聲音能化作滔天巨浪!
這不是解釋就能解決的問題。
那些農夫難道看不出羅曼讓他們做的那些準備工作?
他們唯獨在種地方面不是傻子,當然知道重犁耕田對於產量是有提升的,不然也不會驚呼重犁的耕種效果。
有些肥沃的土地天然能產出上百斤的作物,有些貧瘠的土地就只有三四十斤。
他們知道羅曼的做法有效,但究竟能提升多少產量,心裡頗為沒底,所以需要求證,需要活路。
一次春耕也就持續大半個月的時間。
農夫們要抓緊時間反抗羅曼,讓他妥協,遵循過去的耕種傳統,粗放種植比精耕細作快多了。
而羅曼要抓緊時間讓農夫們種地,他得要將勞動力解放出來。
這個矛盾儘管很尖銳,但不需要打個你死我活。
主要是涉及到了今後的問題。
……
現代國家,十多億人口,哪怕僅有百分之一的人反對某項政策,那也足有上千萬人。
可這裡的人口不足兩千!
不足兩千!
其中還要算上老弱婦孺、手工業者、管事衛兵。
真正能幹活的勞動力僅有七八百。
人口太少了。
大國居民不太理解小國寡民是怎樣的處境。
兩者的統治方式是天差地別的。
需要承認的是,在這幾百人,所有人都反對羅曼的政策。
然而……
反對,但反對態度不強烈的人最起碼佔了一大半。
反對態度強烈,但不敢抗議的人又佔了一大半。
敢於在領主面前抗議,但怕死的人又佔了一大半。
問題來了,不怕死的人能有幾個?
寥寥無幾!
況且,羅曼從不曾將他們逼到絕境。
他面對動亂時,親口作出承諾,承諾所有人都不會餓死。
那些擔心會餓死的人,只需要聽到這句話,就能消解大多數牴觸情緒。
大多數農夫都是被領頭羊的意志所裹挾,本身是沒有造反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