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開倉庫之後,他們看到前面有一個石頭洞。
孟幀啟說:“這裡又是什麼?是不是另外一個倉庫?”
廖咫路說:“這一片可能都是倉庫吧。”
孟幀啟說:“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新型的裝備。”
他們帶著好奇心,走進了這個地下石頭洞。
洞內石壁溼滑,洞頂懸掛著晶瑩的石頭,在探照燈的照耀下,散發出光澤。他們小心翼翼地沿著洞內蜿蜒的小路前行,有時用手觸控那些冰冷而堅硬的石壁,感受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隨著他們深入地下,空氣逐漸變得溼潤,偶爾還能聽到水滴落地的聲音。洞內的環境愈發神秘。他們全神貫注地觀察著周圍的環境,用探照燈掃過每一個角落,檢視線索。
突然,鄒鶴珍停下了腳步,她發現了一塊巨大的石碑。石碑上刻滿了古老的文字和圖案,似乎講述著一段古老的故事。另外幾人圍上前去,仔細研究這些文字和圖案,試圖解讀它們的秘密。
孟幀啟走著走著,前方一不小心滑了一跤,再向前看的時候嚇出一身冷汗。再向前面,就是一些深深的懸崖。
孟幀啟說:“大家小心,前面有懸崖了,小心摔進去。”
鄒鶴珍說:“幸虧你提醒,這黑不隆通的,一不小心就掉進去了。”
廖咫路說:“下面也不知道有多深。”
簡大翎用探照燈向下面照一照,也許有個幾十米。
廖咫路說:“下面是比較實在的地面嗎?能夠走人嗎?是不是比較狹窄?”
簡大翎說:“我看下面還比較寬闊,可以行走。”
簡大翎用繩索綁住自己,攀爬陡峭的巖壁,準備探索洞穴的深處。
其他人也紛紛利用這個繩索,陸陸續續的向下移動。
簡大翎熟悉洞穴的風向和水流,能夠判斷出洞穴中是否存在其他出口或地下河流。他還繪製了地圖,確保小組不會迷失在洞穴中。
廖咫路對洞穴的地質結構和形成過程有著較多的瞭解,對岩石和礦物有著深厚的知識。在下降的過程中,他仔細觀察洞穴中的岩石,用手觸控它們的質地,用放大鏡觀察它們的微觀結構。他能夠根據岩石的組成和特徵,推斷出洞穴所處的地質時代和地質環境。透過觀察岩層和石頭的顏色、紋理等特徵,他希望能夠推測出洞穴的歷史和演化過程。
這些石頭呈現出厚重的質地,侏羅紀時期的地殼運動活躍,地質構造變化頻繁。在長時間的地質演變過程中,這些石頭經過擠壓、抬升和侵蝕等作用,形成了各種獨特的地貌。
石頭顏色豐富,從深邃的藍色到溫暖的橙色,再到冷峻的灰色,都反映了那個時代豐富的礦物組成和地質環境。這些顏色不僅增添了石頭的視覺美感,也為地質學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石頭中含有化石。這些化石包括各種植物和動物的遺蹟,如恐龍的足跡和牙齒、昆蟲、貝類等。
地殼的變動,如同大地的呼吸,古老而深沉。在漫長的歲月中,地殼經歷了無數次的升降、摺疊和斷裂,訴說著地球的滄桑歷程。
孟幀啟想象著,這樣的變動在這裡也再次上演。原本平整的土地出現了裂縫,緊接著,地面開始緩緩抬升。隨著地殼的抬升,一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逐漸露出了地表。
這些化石,是千萬年前的生命遺蹟。它們曾經是恐龍的骨骼,在地下沉睡了無數個日夜。如今,地殼的變動讓它們重見天日。
石頭中,露出了恐龍的骨頭化石,巨大而沉重。它們散落在地面上,彷彿一群古老的巨獸在沉睡。骨頭上充滿了歲月的痕跡。
恐龍化石是指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礦物化而得以儲存。
恐龍化石儲存了骨骼結構,包括頭骨、脊椎骨、四肢骨等,這些骨骼甚至還儲存了牙齒和面板痕跡等細節。
廖咫路說:“如果有古生物學家,肯定會被發現,非常的驚歎。他們可以根據這些資訊推測出恐龍的外貌、運動方式和生態習性等特點。”
恐龍化石不僅是古生物學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地球歷史、古氣候、古環境和生物進化的重要依據。有助於加深人們對地球生命演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