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住懷仁城的四營中,蕭幹統御的是西營。西營原本只有一千多騎兵,這麼多日來,陸續有部族騎兵趕到增援。其中也有不少奚族騎士,這些騎軍有半數都歸在蕭幹軍中,防備宋江西逃。
蕭乾點起帳下所有騎軍,也有七八千人之眾。來不及做什麼訓示,蕭幹便大聲下令出發,大軍戰馬齊嘶,揚起了遮天蔽日的灰塵,繞過城池直接向東,也不和其他營寨大聲招呼,急速向義勇軍遁去方向追來。
這時,距離宋江的突圍已經過了個把時辰。有了一個時辰時間的緩衝,義勇軍已經調整好了步伐,行進得好整以暇,用著最快的行軍速度向東疾馳。
這個時候已經不是在乎馬力的時刻了,速度才是最重要的。能拉開追兵一刻,就多了一份保命的希望!所有將士也都明白這個道理,盡力的保持著最高的速度,只要所有人都能跟上,就片刻都不停歇!
遼國西京道茫茫原野中,宋江和蕭幹兩支人馬又重新開始了新的一輪行軍競賽。
與上次相同,蕭幹依舊是吃虧的。兩支軍隊比較起來,蕭乾的帳下兵士騎術更加精湛,畢竟是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可除了這一點外,影響速度的東西還有很多。
義勇軍雖然騎術差些,但是此次突圍,義勇軍士提前做好了準備,而遼軍則是措手不及,臨時出發追趕。別的不說,蕭幹現在連早食都還未用過,何況普通的兵士?
再則雖然遼軍人多,但是馬匹並不算多。遼軍正兵配置一人三馬,這些臨時聚集的騎軍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馬匹多些的兵士一人三馬,少些的只有一馬。時間稍微一長,前後的距離便要拉開。馬多者的速度被馬少者拖累,又不能撇下別人自己上前,整支軍馬的速度就被壓了下來。
蕭幹行在大隊之前,看著前後已經拉開五里的軍陣,心中也是焦急萬分。可是他也只有無可奈何的份,現在最好的法子就是將馬匹全部歸攏,然後平均分配。但這是萬萬不能的,因為這些戰馬都是部族戰士的私產,要是奪了人家的馬匹,也不需要再追敵,自己內部就要亂起來。
一追一逃之間,距離原來越遠。由早晨開始的三十餘里到晚間的六十餘里。是夜,宋江已經過了弘州,蕭幹卻還在弘州城西十里處緩緩慢行。他的騎軍已是不能再跑了,不少只有匹馬的兵士已經掉隊,被遠遠甩在了大隊之後。
蕭幹唯有安排今天夜裡,全軍在弘州城外紮營,然後徵調馬匹,整頓好了再行追擊,否則的話,不要等追到,自己這支大軍十停中至少要掉隊五停。
蕭乾重新做著計劃,宋江也沒有閒著,今天又是一日的長途奔徙,幸虧在懷仁城中休養了十餘天,不然騎術尚不算佳的義勇將士們怎麼吃得消。而且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緊緊的困擾著他,義勇軍幾場大戰下來,陣亡極多,傷者也是不少,雖說大部都是輕傷,現在都養得差不多了,可還是有百餘重傷者!
這次突圍,宋江把所有的重傷員都帶在了軍中,用繩索牢牢的捆住,躺在兩馬中間搭著的網袋中隨軍而行。這一路下來,所有傷員都是緊咬牙關,就算再顛簸再痛也不發一聲。可是意志終究不能戰勝傷痛,已經有幾傷勢嚴重者熬不住這般的折磨,快要支撐不住了!
宋江此刻正是站在這幾個暈死過去的兄弟面前思考著這個問題,按照路程還要這樣行軍三日,這眾多的傷員能不能跟上?恐怕很難,但是速度依舊不能降,要是被遼軍追上來,那就不是這傷員性命的問題了,而是全軍的性命問題!
宋江猶豫著,是不是分兵?派些人護送傷者南下!可是隻剩下兩千人的義勇軍已經單薄得很,要再次分兵,以後的路怎麼走?
他不能不猶豫,現在雖是進了蔚州境內最北面,也應該拉開追兵不少距離,但是要護送百餘重傷者南下,人數不能少於數百,不然萬一遇見小股巡邊的遼軍都逃不出。
要是護送人數太多,自己手頭上的人就更少了。這馬上還要進燕京,雖說只是走個過場,但是出了燕京之後呢?要是蕭奉先在自己進了燕京城之後忽然翻臉怎麼辦?要是南下無路怎麼辦?北上中京道或者東京道,沿途數個州縣,千五百人要衝破圍追堵截到達上京,宋江越想自己心中越是涼意。
一直以來,他都沒有想過蕭奉先是否會守諾的問題,因為他手中有蕭奉先的親手文書。這個真的可以作為所有的性命的倚靠麼?宋江的信心越來越小,這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世界,一封文書能不能真正讓蕭奉先忌憚住,他心裡沒底。
分兵!宋江下了決心。不管怎樣,他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家兄弟沒有戰死在沙場,反而被他活活疼死在路上!
吳家亮第一次和宋江發生了爭執!帳外的親衛們也是緊張的聽著裡面的動靜,吳家亮毫不掩飾自己的聲音,大聲的和宋江爭論著!整個營地內,只要用心,都能聽見兩人大聲的爭吵。
吳家亮不同意宋江的做法,並非是不同意分兵,而是不同意自己帶傷兵南下。相比較主力東進燕京,數百人的小隊伍南下,無疑是安全許多。在所有人的視線關注著主力東進之時,只要小心一些,走脫出去並不算難。現在的營地,距離河北西路一百幾十裡的路程,一日一夜就能趕到。
從此地南下最好的線路是繞過蔚州城,走飛狐口南歸。飛狐口雖是險隘,但那是對從南往北攻擊來說,從後面喬裝突襲並不算難。
吳家亮和宋江爭執的問題就是,誰南下誰東進的問題。吳家亮堅持要宋江帶人南下,因為他是義勇軍的首領,不能總是親臨赴險!至於襲取南京析津府之事,現有蕭奉先的使者在軍中,又有事先的約定,誰去都是一樣。
宋江對他的要求自然是不肯,若是在一個時辰之前,宋江或許還能考慮一下。因為那時,在他的心裡,去燕京城不過是走個過場。但是現在萬萬是不答應的,他此時心中越來越沒有底氣,究竟蕭奉先會不會在意他手中的文書,會不會打主意將這個證據搶回去,包括連他這個同謀一起剷除!
可是這些懷疑,宋江不能說,要是說出來,吳家亮更不會同意南下。兩人爭論好一會,宋江無奈之下,唯有搬出軍令壓下來,命令吳家亮連夜率領四百人馬,護送所有的重傷員南下歸宋!
在義勇軍中,一入軍中,受到的第一條訓令便是:軍令如山!軍令一下,就算是天大的不願,吳家亮也只能委屈奉命行事。
吳家亮一肚子牢騷的出了大帳,這次回去恐怕是沒臉見人了!記得臨行之前,自己還信誓旦旦的向宋二孃保證,必會守護在三郎身旁。現在倒好,自己安然返回了,三郎依舊在北國廝殺,這算個什麼事?要是首領有個什麼......吳家亮連連搖頭,把自己的胡思亂想甩開,前去檢點一同南下的軍馬。
四百餘身上帶著輕傷的將士,眼中含著淚水,換上遼軍服飾,將傷員們再次安置好,騎上戰馬,卻遲遲不肯離去。
宋江帶著留下即將東進的義勇將士們,整齊列好隊伍,看著徘徊不去的兄弟們,心中也滿是不捨之情。
戰馬的哀鳴聲中,宋江唱起了那首出塞曲,送著兄弟袍澤走上回家的道路。歌聲越來越響,將士們慢慢跟上曲調,一起哼了起來。秋風拂過茫茫的草原,捲起這蒼涼的歌聲,似乎想把這份悲壯的離別之情也一樣帶回南方。
踏著皎潔的月光,在一起浴血奮戰同袍的歌聲中,南歸的戰士們一步三回頭,走上了回家的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