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拜月節、追月節、八月會,是流行於民族間的傳統文化節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
在淩國,習慣稱之為‘拜月節‘。晚上會有祭月、賞月、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寓意嗎?則是團圓、思鄉、祈盼豐收、幸福之意。淩國的中秋也是個大節,舉國皆過。
據原主的記憶,這兒的中秋是沒有‘月餅’這一說的。蕭容作為一個穿越來的人,總覺得八月十五這一天若沒有‘月餅’,這個節就不算過得完整,何況都已是一年未吃了,他現下還怪想念的。
毛主席說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想吃,就要自己做,這不,中飯過後,蕭容就開始積極地行動起來了。
嗯。‘做月餅’的工序並沒有多複雜,首先要備好的就是食材,簡單來說就是面團和餡料。月餅的面團和平常吃的面團不一樣,要在麵粉裡加入糖、油之後加以攪拌,和好面團後,還不能立即用,要放置上兩刻鐘才好。
餡料嗎?因提前沒準備好,時間又太過倉促,蕭容也只能是‘退而求其次’了,手頭上有什麼?他就做什麼?比如,像‘豆沙月餅’、‘鮮肉月餅’、‘蛋黃月餅’之類的。
說實話,他還是挺想吃‘五仁月餅’的。雖說‘五仁月餅’在21世紀曾被人們嫌棄,還被叫囂著滾出月餅界,但在蕭容心中,它始終是最正宗、最傳統的那一個。
也許是以往奶奶和母親在中秋節常做‘五仁月餅’的緣故吧!上一世的二十一年間,那種味道早已入心、入骨髓成了他他生命裡不可剝離抽調的一部分。在這一刻,他格外的想念那個世界的親人,詩中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現在的他,一點兒都沒有錯。
蕭容找了找做五仁的餡料,可惜,家中食材不全,他只湊到了花生仁、瓜子仁和南瓜仁三種,打算也就這樣做了。雖說五仁不全乎,但懷念一下那個味道也好。
要想‘月餅’一口咬下去餡多皮薄,包‘月餅’時就要按比例來包,外面的皮子佔二分,裡邊的餡兒佔八分,這樣做出來的月餅,口感極佳,最是好吃了。
蕭容一直覺得大多哥兒、夫郎們在做吃食上都比較有天賦,果然,他只示範性地做了幾個月餅皮,齊明、梁阿麼、小予就都能上手了。
因‘月餅’要用到模具,但又沒先前備好,蕭容只好找來了做點心、糕點的模具,好在也能將就著用。捏好‘月餅團’後,將它擠按到模具裡,然後在案板上輕輕一磕,帶花紋的‘月餅’就完成了。
小西在一旁看著新奇,也躍躍欲試的。蕭容見他歡喜得緊,便將‘模具’這份工作交給了他。
嗯,要想吃到好吃的‘月餅’,除了皮和餡料外,還有一項考驗到技術水平的活計,也是月餅能否成功最重要的一個步驟,那就是‘烤月餅’。
在21世紀,‘烤月餅’很輕松,家裡有烤箱,也有微波爐,只要把捏好的月餅放到烤盤裡,推進烤箱或微波爐裡,然後弄好預定的時間,點一到,端拿出來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多費心。但在淩國這個時代就不一樣了,一切全要靠人工來掌握。
聽說馬禾叔以前做過‘烤地瓜’的餬口生意,想著火候應該把握的不錯,蕭容把它直接派遣給了他,馬禾也笑著一口應了。有時候,被需要的感覺真心很不錯。
由於各種原因吧,這一下午蕭容只備出了兩種月餅,一種‘三仁’的,甜味,另一種就是‘鮮肉月餅’,鹹味。不管怎麼說,忙忙碌碌幾個時辰,第一輪月餅總算是新鮮出爐了。
話說馬禾叔烤的手藝很不錯,表面汕潤光亮,底部呈淺褐色,不青牆夾生),也不塌腰,皮餡緊貼,咬上一口,皮質松軟適口,還帶了點兒脆。
“好吃。”小西這個小讒貓,一進盤,他就抓了一個啃了半口,全然顧不得手上和小臉上還粘著麵粉。他最喜愛吃肉,吃的自然是鮮肉餡兒的月餅。
“確實可口。”齊明也嘗了一個鮮肉的,中肯道。
它的皮脆而粉,裡面又潛伏著幾分韌,豐腴的肉汁慢慢滲透其間,可謂一絕。
經齊明這麼一誇,大家紛紛將手探去了‘鮮肉月餅’,一時間頭輪月餅倒被搶食了個幹淨,之後連三仁月餅也是如此。
可惜,大家都還沒吃過癮,眼巴巴地盯著爐火,期待著第二輪月餅的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