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很快就在金陵城鬧得沸沸揚揚。
先帝頭疼壞了,照理來說,一個未出閣的世家之女讓皇子給看了個透,皇子是肯定要娶她的。
但在此之前魏王已經與傅氏女有了婚約。
李氏和傅氏門第相當,不管讓誰做妾都難以跟其背後的家族交代。
最終先帝只好破格讓二女都嫁與魏王做平妻。
然而魏王和寧貴妃的婚約定在了三個月之後,而李皇後落水一事已經鬧得全城皆知,不好再拖延時間,只能讓李皇後先入王府。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後來魏王登基後,李家及其黨羽便以“先後有序”為由,“建議”元興帝立李氏女為皇後。
當年傅家官位最高的人是傅彥的祖父,卻也只做到了從三品官,而李家老太爺卻已經是權傾朝野的太尉。
李氏掌握了在朝中的話語權,元興帝也不好說什麼,只得立李氏為皇後。
此事便也成了寧貴妃多年的心病。
好好一個名門嫡女,如何能忍受得了嫁給別人當小妾?
即便嫁的是帝王,卻也令她心堵得很。
元興帝剛當上皇帝的那幾年,寧貴妃還總是明裡暗裡地抱怨此事。
然而年頭久了,她也慢慢不再提。
一是她自己看開了,什麼帝王專情根本不重要,還是想方設法為家族帶來利益更實在。
二是她發現每次自己一提此事,元興帝都會面露不悅。
寧貴妃深知自己在宮裡的地位與孃家在朝中的地位相輔相成,便只好收起那些小性子,一門心思在宮中站穩腳跟、培養兒子。
“這鳳印在誰手上不重要,誰的兒子能得聖上器重才重要。”寧貴妃說道,“本宮是擔心,聖上今日讓本宮暫掌鳳印,明日就會提拔七殿下。”
瓊枝納悶地看著寧貴妃,然後瞬間恍然大悟。
果不其然,幾日後元興帝在早朝宣佈了一件要事。
“七皇子聰慧伶俐、敏而好學,先前居於冷宮卻仍舊能讀書寫字,對諸多事宜都有一番獨到的見解。朕膝下有如此賢能之子,前十四年卻疏於管教,沒能給他尋個先生,朕實在是過意不去。”元興帝語氣中充滿了愧疚。
“不過現在教導也不晚。朕思來想去,覺得喬正謙喬博士最適合做七皇子的先生。不知諸位愛卿覺得如何啊?”
喬正謙曾任太學忌酒一職,後來因為身體抱恙而致仕。
雖說喬正謙現無實際職責在身,但其門下學子無數,在朝中乃至整個大梁的文人及士大夫階層都頗有話語權。
如此德高望重之人,做皇子的先生自然夠格。
滿朝文武聞言紛紛變了臉色。
聖上選喬正謙一定不僅僅是他博學多才那麼簡單。
不過元興帝自己都說了,眾臣也找不到什麼可以反駁的理由,只好紛紛高呼“陛下聖明”。
元興帝十分滿意地看著階下眾臣,隨即又宣佈了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