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興趣?”經紀人這麼問,又有點躊躇不決,“和韓哮周碰碰?”
他們那種人在公司有特殊經紀人,和他們普通打工人不同,只要服務好藝人就行了。
“oppa,韓哮周ssi可是前輩呢…我怎麼敢做多餘的事情。”
是不敢,但不是不會。
沈芝玉笑的無辜純良,經紀人也就被她迷惑過去,畢竟她表現的好像只是有點好奇。
首爾大的校友圈子,遍佈政商界,雖然像她這種普通出身的孩子大機率,只是進了大公司工作而已,但是…也有不少晉升到本部長之類的。
校友圈口碑好,最多也就是已立項併成為備選項,且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沈芝玉會成為贏家。
可是這個專案,都差不多已經寫上韓哮周的名字,估摸著作家和導演也抗不了太久,畢竟有錢的才是大爺。
那麼,要怎樣塗改掉她的名字,寫上沈芝玉呢?
尋找己方是第一步,坦白說,公司和經紀人對她都還不錯,但是把她和韓哮周放在天平兩端,到底選誰就很明顯。
沈芝玉是足夠有商業價值,足夠掙錢,但問題是,這種商業價值是否可以在其他人身上複制?
這種模式本來就是已經被驗證過的——金泰熙,而她也說明這套運營現在也行得通。
唯一的難點在於高學歷和原生臉美女相對來說難找,可是難找也不是代表沒有,而像韓哮周那種有背景的公主,才是鳳毛麟角。
公司不可能為了她得罪韓哮周。
經紀人雖然和她是利益共同體,但並不是只有她一個藝人。
沈芝玉選擇的是本部長姜正宇,他本人應該有一定的機率想要離職單幹,並且想要帶走一些藝人,本身在業內也手握資源,而社長本人對此態度含糊。
而她要做的就是加速這個過程,並且讓那個被帶走的人變成她,畢竟同社女藝人太多,競爭激烈,隨本部長出走反而可以被喂到更多資源,還能成為一姐。
怎樣加速?
我們可是娛樂公司,雖然工作人員好一些,但也只是相較而言。
沈芝玉的目的只是逼本部長單幹,並不是要讓社長和本部長交惡,他們的關系和她今後的資源可是強關聯。
那麼能做的文章的空間,不能是商業方面的,就只能是其他。
之後就有一系列匿名聊天記錄在各大平臺上流傳。
什麼bh的本部長仗著自己學歷高,對那些非名校出身的普通職員態度惡劣、逼迫別人無償加班、動輒打罵下屬、自己身體好所以不準下屬請假,揚言沒死就得回家上班……
公司是有公關部分控制輿情,但都是對藝人,不包括工作人員,等到公司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已經被流傳成即使藝人都得被呵斥。
韓國社會上下尊卑本來就很嚴格,企業文化是由儒家倫理、殖民歷史與現代資本共同交織的苦酒,讓所有人都變成酒精中毒,沉默的受害者。
家長式的權威讓領導變成“父親”,無條件服從的下屬即使沒給部長拉開車門,也會被指責沒有眼力見兒。
而年輕一代本就反感這種領導,謠言的産生讓這個發洩口變得具象化起來,幾乎是每個職場人的痛點,以及娛樂公司本身的聚光效應,加劇了群體討論度。
坍塌到了怎樣反複澄清都無濟於事,況且作為上司,即使有誇大渲染事實的成分在,難道姜正宇就沒有幾個討厭他的下屬嗎?
這可是最好的時機。
即使有職員願意澄清,也會被認為是迫於公司壓力說謊。
那麼…結果也很明顯了…
沈芝玉收到了本部長,不應該再稱呼本部長,姜正宇ssi的見面邀請,畢竟在部長焦頭爛額的時候,她也表現出了不想再當花瓶的意願。
在茶水間打的那一通電話,與其說是講給鄯禹聽,不如說是故意要讓部長知道,她有被爭取的可能。
謠言本身並不需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就好像大家常說的身正不怕影子斜,它只要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發揮的作用就好了。
舉個例子,就好比公務員選拔在政審期間,傳出非常不利的謠言,那麼即使這個謠言是虛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