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佩琳給出的建議可以說是非常落地。
報告結論不用推翻,使用的方法,也不用變化。
“我們就多用幾種方法來做測試唄。”柴佩琳簡單解釋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以往的報告她都已經看過了,大多數重視的都是創新地解決問題方法。
這一方面他們在討論的時候,幾乎已經是做到最好了。
這個時候如果再繼續做創新,很容易變成畫蛇添足。
除了這個部分,能改動的,大概就只有過程了。
可是驗證過程,肯定是不能變了,如果變了,你也驗證不出來呀。
於是,她就提出,我們多用幾種方法來進行驗證不就行了。
這樣既能加強他們結論的可信度,也可以使用創新的方法。
即使有個別方法不成立也不要緊,只要大多數成立,結論仍然是可能成立,他們只要把在過程中遇到的情況如實記錄不就行了。
安荷聽到柴佩琳的想法,心中一喜。
這個好辦。
因為之前,她們就討論過,到底哪種方法比較適合驗證,於是找了好幾種方法,只不過最後做完的,只有這一種。
只要把剩下的內容都驗證一遍,然後記錄下來驗證過程就可以了。
而且,也不需要很多篇幅,只要一小段說明他們進行了多種方法驗證,並且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就行了。
甚至也為答辯提供了話題。
一舉多得。
“就是這個想法,可能又要辛苦你了。”
柴佩琳看向沈楷。要進行不同方法的驗證,可能涉及到模型的問題,所以自然需要沈楷的專業來幫忙。
“沒問題。”沈楷立刻保證似的開口。
——
五月很快走到了盡頭,安荷幾個人的新報告也做好了。
在韋露和吳之瑤贊嘆驚訝的眼神中,幾個人一起去了比賽現場。
因為是最後的評審,所以除了對報告進行最終的審核之外,還要進行答辯。
每個小組都要派出一個人來回答評委組的問題。
兩方面的分數結合在一起,才能確定最終的得分。
報告方面,a大小隊的報告因為做了調整,積分成功超過了c大小隊。
只要最後的答辯沒有問題,積分第一就一定是他們。
答辯派出的是廖應心。
這是大家投票決定的。
韋露在看過他們的問題之後,給他們分別出了四個差不多難度的題目讓他們進行回答。
安荷和柴佩琳以前只有演講經驗,這種即興發揮,就有些遜色了,只能按照自己對於報告的理解作答。
廖應心和陸裕兩個大三學生明顯在這方面更得心應手一些,只是陸裕的風格相對來說更嚴肅冷硬一些,廖應心相對來說更加隨和自然。
最後大家一致選擇了廖應心來做這次的代表。
看著已經上臺準備最後答辯的廖應心,韋露坐在觀眾席十分得意地對吳之瑤說,“你看看我的眼光,他們五個人各顯身手,這第一名不就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