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婉在辦公廳裡看著網路上的馬路影片。
去圍觀新兵巡遊的群眾們紛紛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見到的場景。
河洛別出心裁,以非遺表演的形式歡送新兵很快衝上了熱搜。
電腦螢幕的藍光閃爍,溫婉看著微博熱搜榜實時跳動,#河洛非遺送新兵#話題像點燃的竄天猴,短短兩小時便攀升至榜首,話題閱讀量突破1.2億。
騰訊彈窗新聞、今日頭條推送、天涯論壇熱帖,這場發生在小城的儀式,正以裂變之勢席捲整個網路世界。
點開秒拍平臺播放量破三百萬的影片,三十六面鎏金大鼓在晨光中震顫,鏡頭掃過鼓手脖頸暴起的青筋,畫外音傳來圍觀大爺的驚呼:“這是失傳多年的得勝鼓!我爺爺當年打鬼子時就聽過!”
彈幕瞬間被“雞皮疙瘩”“老祖宗的東西活過來了”刷屏。
更有眼尖的網友發現鼓面暗紋與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戰鼓如出一轍,考據帖迅速在豆瓣文化小組引發熱議。
“原來傳統藝術可以這麼燃!”微視上,ID為“國風少年”的博主連夜剪輯了高蹺穆桂英翻身的片段,搭配《好漢歌》remiX版音樂,點贊量突破50萬。
評論區裡,00後們激烈討論:“比街舞帥多了”“建議納入奧運會表演專案”。
甚至有COSer發起挑戰,模仿踩高蹺藝人的扮相,衍生話題#非遺變裝秀#登上微視熱榜。
軍事論壇“鐵血社群”裡,退伍老兵們集體破防。
一位ID為“南疆老槍”的使用者留言:“當年我們走得靜悄悄,現在的娃娃們踩著祖宗的鼓點出徵,值了!”
這條評論收穫2.3萬點贊,置頂熱評寫道:“看到新兵給大娘回禮那刻突然懂了,強軍夢從來不是口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
微信公眾號“文化華國”連夜推送深度文章《當非遺鼓點敲響強軍戰歌》,分析這場儀式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傳統文化。
文章被人民日報客戶端轉載後,引發全國文旅系統關注,蘇市、安市等城市文旅局官微紛紛留言取經。
百度指數顯示,“河洛非遺送新兵”“河洛新兵歡送儀式”搜尋量環比暴漲870%,相關詞條的百科頁面在24小時內被編輯23次。
海外社交平臺上,海外華人留學生自發組建翻譯組。
YOUTUbe影片《Cdier &nOny》下,德國網友評論:“這是我見過最有文化衝擊力的徵兵儀式”;新加坡使用者留言:“原來華國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如此熾熱”。
這些討論被搬運到知乎後,衍生出“傳統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破圈”的熱門問答,吸引百位大V參與討論。
溫婉的手機不斷彈出訊息,林正明打來語音通話時聲音激動地在顫抖:“溫婉!華夏電視臺要來做專題報道,隔壁幾個省武裝部已經打電話來跟我要策劃案了!”
“最重要的是,今天下午,我們武裝部接到很多青年諮詢入伍資訊的電話,溫婉,真的就像你說的,這巡遊,不僅僅是送行,更是賡續榮耀,是別具一格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