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市中心,華夏電視臺那高聳的大樓就像地標性建築,讓人遠遠就能看見。
如今,華夏電視臺頂層27至30層成為了華夏新聞司的專屬領地,是掌握全國甚至全球華夏聲音的地方。
第27層這個約1500平方米的空間,是新聞線索收集與初步採編的戰場。
開放式辦公區裡,80張辦公桌整齊排列,近80位記者和編輯如同待命的戰士,時刻準備捕捉新聞的烽火。
早上,陽光剛剛灑進窗戶,記者張青峰就接到了一通熱線電話。
他迅速拿起筆,在本子上記錄著:“您別急,慢慢說,事故發生在什麼時候?具體位置在哪裡?好的,我們馬上趕過去。”
掛了電話,他大聲喊道:“小李,跟我去一趟城西的建築工地,那裡發生了坍塌事故。”
實習生小李趕忙起身,拿起攝像機和錄音裝置,跟在張峰身後匆匆離去。
與此同時,編輯王悅悅坐在電腦前,眼睛緊緊盯著螢幕,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篩選著從網路平臺湧來的海量資訊。
“這個線索有點意思,”她自言自語道,“關於一家大型企業的財務造假傳聞,得趕緊核實一下。”
她一邊說著,一邊撥通了企業公關部門的電話:“您好,我是新聞司的編輯王悅,想向您核實一下網上流傳的關於貴公司財務問題的訊息……”
在這一層,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條資訊湧入,記者和編輯們需要在其中精準地找出有價值的線索,然後迅速展開初步採編工作。
他們就像是新聞戰場上的先鋒,為後續的新聞製作提供最原始、最鮮活的素材。
順著電梯來到28層,佔地約1800平方米的空間內,是新聞內容深度製作的世界。
這裡有多個配備專業裝置的編輯室和後期製作室,大約100名經驗豐富的編輯、剪輯師、特效師等工作人員正忙碌地雕琢著每一條新聞。
編輯劉陽緊皺眉頭,盯著電腦螢幕上的新聞稿件,手中的滑鼠不斷地點選、拖動。
“這段文字還不夠生動,得再潤色一下。”他小聲嘀咕著,然後開始在鍵盤上飛速打字。
不遠處的剪輯室裡,剪輯師陳宇鴻全神貫注地操作著剪輯軟體,將一段段素材按照節奏和邏輯進行拼接。
“這個轉場效果還不夠流暢,再調整一下。”他一邊說著,一邊熟練地調整著引數。
特效師林雙絢則在自己的工作區域內,為一條科技新聞新增特效。
“這條新聞講的是新型機器人的研發,得用特效把機器人的功能和特點展示出來。”
她一邊思考著,一邊在軟體中繪製著各種特效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