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婉在河洛大學的演講被放在寧縣文化廣場的大螢幕上迴圈播放。
有看過直播的,再次選擇駐足觀看。
而沒看過直播的,一看到是溫婉在講話,也二話不說停下腳步。
這演講影片經過加工,還穿插著與影片相關的那些平凡而普通的偉人,以及寧縣的非遺文化。
那些被年輕人忽視覺得很土很俗的事物,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眼中。
原來刺繡工藝已經傳承了數千年,一針一線中凝聚著先人的智慧與巧思。
原來我們木雕工藝也傳承了上千年,從古老的廟宇雕樑到尋常百姓家的桌椅箱櫃,木雕以其精湛技藝和深厚文化底蘊,裝點著人們的生活。
原來我們的皮影戲有這樣的歷史,那白色幕布的後面,是藝人們用雙手賦予皮影鮮活生命的奇妙天地。
……
原來我們有這麼多珍貴的文化。
曾經刺繡是家家閨閣女子必備的手藝,曾經木雕是工匠們走街串巷賴以生存的技藝,曾經皮影戲是鄉村裡老少皆宜的娛樂盛宴。
這些傳統文化,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串聯起了寧縣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脈絡。
可如今,又有多少女子會刺繡?
又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學雕刻?
又有多少年輕人會停下腳步觀賞一場穿越時空的皮影戲?
在文化廣場上,不少老一輩的寧縣人看著大螢幕裡這些熟悉的場景,不禁回憶起往昔歲月。
有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奶奶看到螢幕裡的刺繡作品,眼裡滿是感慨。
她向身旁的孩子講述著自己年輕時刺繡的時光:“未出嫁的時候,我們這些姑娘常聚在一起,一邊繡著花樣,一邊聊著家常,那時候,繡品不僅是物件,更是我們對生活的憧憬。出嫁時,我們都是自己繡枕套、手帕,都是滿滿的心意。”
也有老師傅看到木雕工藝品時淚流滿面。
他說,“一把刻刀,一塊木頭,要經過心到手到的灌注,才能換來精雕細琢的藝術。可現在的年輕人,又有幾個願意靜下心來,學上一門手藝?曾經我們寧縣的木雕遠近聞名,可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們寧縣還有一個非遺木雕工藝叫東陽木雕?”
他看著影片裡出現的東陽木雕,“原來我們的政府還沒遺忘自己祖宗曾經賴以生存的技藝。”
旁邊一位同樣上了年紀的伯伯接過話茬:“是啊,皮影戲也是。以前農閒時候,村裡搭起臺子,一場皮影戲能把十里八鄉的人都吸引過來。老老少少圍坐在一起,眼睛盯著那塊白布,隨著皮影人的動作一會兒笑一會兒嘆,那場景多熱鬧。
可現在,願意陪我們這些老人看一場戲的孩子幾乎沒有了,戲臺前零零落落的幾個人,都是我們這些上了年歲,跟不上時代變遷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