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又喜抱著資料走進會議室。
二十名大學生村官早已到達靜靜等待著。
看見這群年輕又富有朝氣的大學生,王又喜忍不住感嘆了一句,“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換舊人!”
他把合同發下去。
隔一會兒,張美雅也走了進來。
“各位同志,歡迎你們加入我們寧縣,為我們寧縣的發展做貢獻。我是縣委組織部的張美雅。”
張美雅道,“過去我們農村幹部隊伍存在年齡老化、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觀念相對滯後等問題,所以國家為願意回到農村振興鄉村發展的大學生們特設崗位,便是因為你們文化水平高,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
“希望你們的到來,能為農村的基層組織帶來新的理念、知識和技能,幫助提高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
“也希望你們能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能更好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推動農村黨建工作的規範化、科學化,幫助農村經濟發展,爭取脫掉貧困帽子。”
……
張美雅的常規講話就講了半個多小時,最後她又道,“這次回來發展的大學生裡有一位是2004年的高考狀元溫婉,她考上了京都政法大學,如今她畢業了,卻主動申調回寧縣為家鄉發展出一份力,在這裡,我們把掌聲送給她。”
會議室裡立刻響起熱烈的掌聲。
溫婉沒想到張美雅會突然點到自己的名字。
但她還是淡然自若地站起身朝鼓掌的同行者點頭致意。
張美雅對溫婉的寵辱不驚感到滿意,話鋒一轉,笑著問她,“溫婉同志,能給大家分享一下你為何會考慮回寧縣發展嗎?”
溫婉點頭,臉上的笑容溫暖而堅定,她說道:“感謝張部長給我發言的機會。
我是寧縣來東鎮隴上村的溫婉,在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每一寸都承載著我童年的記憶和夢想。
小時候,是這片土地教會了我堅韌與勤勞,是村裡的長輩們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責任與擔當。
離開家鄉去京都求學,無數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心中總會湧起對家鄉的無限思念。
這幾年,我雖然在外學到了知識,開闊了眼界,但心底那份對家鄉的眷戀卻從未改變。
如今畢業,我選擇回來,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是我的根,更因為我深刻意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有能力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寧縣雖然資源豐富,但受限於各種因素,發展相對滯後。我希望能夠利用自己所學,幫助家鄉改善基礎設施,提升教育質量,促進農業現代化,讓鄉親們的生活更加富裕,讓孩子們的未來更加光明。
我相信,每一個微小的努力都能匯聚成改變家鄉面貌的巨大能量。我願意做那顆種子,回到這片沃土,生根發芽,與大家一起,用我們的智慧和汗水,共同繪製寧縣更加美好的明天。
讓我們攜手並進,不僅為了脫掉貧困的帽子,更為了讓寧縣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諧幸福的家園。
最後,我想說,回到家鄉,是我人生中最正確的選擇之一。我期待著與大家一起,見證並參與寧縣每一個進步的瞬間。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