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紅英,人雖然小點,但是每天都拎著揹簍去河邊割豬草,撿牛糞,一天也掙4個工分,丟擲家裡有事沒去上工,到年尾也有700個工分左右。”
“再有就是老二一家了,老二幹活沒有老大肯掏力,拿不了滿工分,每天只能拿個8工分,365天出了285天的工,和他大哥一樣還去公社挖河修渠半個月,這算下來是2340個工分。”
“老二媳婦更不用說了,一到上工就偷懶,挺大個人掙的和紅英差不多,一天也就6個工分,還動不動就說身上不舒服要請假,365天她只出了220天的工,這算下來就是1320個工分。”
“老三也就最近這三年不上工,其他時間和我們一樣去地裡上工,每天都能拿滿工分,365天出了290天的工,合計下來也就是2900個工分。”
“綰綰是我和老頭子唯一的閨女,我們老兩口心疼她,沒捨得讓她去地裡上工,就不把她算在裡面了。”
“這加起來一共是17170個工分,咱們大隊窮的穩定,不像別的大隊有什麼太掙錢的副業,一個工分合計到手裡也才3分錢,也就是65年我們全家的總進賬是515.1元。”
“這些會計那都有記錄,你們誰要是不信可以去找會計對賬。”
說完,王秀娥掃了一眼老二林有柱。
老二林有柱摸了摸鼻子,不自然的說道:“娘,操持這個家你受累了,我們自然信你。”
王秀娥冷笑一聲:“算完了進賬,咱們再來算支出。”
隊員們掙的是工分,但又不等同於工資,它只能參與糧食分配和勞動分紅。
在年底結算時,先用工分換口糧,直到多出的那一部分才是最後到你手裡的錢。
家中勞動力多,肯幹又踏實,等年底結算分到手裡的糧食和錢就多。
相反,家裡壯勞力少,孩子多嘴多,日子不僅要過的苦巴巴,搞不好等年底結算的時候還要倒欠生產隊的錢。
而整個公社的口糧等級主要是根據勞動力和年齡劃分。
男壯勞力:一等糧,600斤。
女勞力:二等糧,500斤。
812歲:三等糧,420斤。
37歲:四等糧,300斤。
2歲以下:五等糧,180斤。
在此基礎上,喇叭花大隊按照“人六勞四”的分糧法,分糧模式和其他大隊一樣。
所謂“人六勞四”,其實就是隊裡在向公社交足任務糧後,剩餘的糧食按照60%的人頭糧,以及40%的工分分配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