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不愧是成立十八隊的人,即使身處低谷,也從不放棄向上攀爬的志向。換做你我,從一個生命垂危的植物人要重新做回一個健康的正常人,還不一定做到。”
“是啊,這幾年,姐姐吃了多少苦,我們都看在眼裡,就算再惡劣的環境,也不會讓她屈服。我看到她的房間裡擺放了很多德語教材和英語教材,才知道,她私下裡一直在學習德語和英語。她真的很努力,很聰明,就算不在戰場上,處於和平環境裡,她仍然是最優秀的那一個。”
“我真是對她五體投地的佩服,她哪裡來的那麼旺盛的生命力,只要她想學,沒有學不會,學不好的,只要她想做的,沒有做不到,做不成功的。她真是一個傳奇的女子。”
兩人一直聊著天,話裡都是談論李蘭。
李蘭也沒有閑著,長福的房子很大,周圍也挺空曠,但是環境很好,適合她的休養。
她給自己立了個目標,就是盡快找到一份工作,能夠養活自己,不再靠長福的照顧。
所以她考了駕照,開車將她所在的城市轉了幾遍,熟悉環境。瞭解一個地方最快的方式,就是說這個地方的語言,所以她在療養院的時候,學著與當地人打交道,學習德語和英語,就如當初和長福學漢字一樣,每天學到半夜。半年過後,她已經可以用德語和英語進行日常對話。
剩下來的就是找個工作。她瞭解到城裡公司的招聘,基本都要求有大學的學歷,她試著投幾份簡歷,都無疾而終。
既然自己找不到工作,那就試著自己給自己打工她跟著瑞士城內遊客的步伐,發現遊客特別喜歡這裡的手錶,城裡的手錶店生意最好。
她問鐘錶店裡的老闆,最愛買表的外國遊客是哪個國家的,老闆說是法國的,法國遊客熱衷時尚,喜歡德國手錶精湛的製作工藝與洋氣潮流的外形設計。
於是,李蘭萌生了一個想法,她找到德國手錶生産源頭店,透過長福的介紹,低價採購了一批手錶,坐火車去法國,將手錶高價賣掉。。
但如何跑通路線,她得自己想辦法,她打算親自去一趟法國。
長福不放心李蘭第一次出國,堅持要和李蘭一起來。兩人來到法國,沒有其他辦法,用最直接的方法,長福當街擺攤。
李蘭則去當地的一些店鋪,詢問是否要進貨手錶。
雖然兩人的方法原始粗暴,但收獲的效果意外不錯,長福擺攤售賣的手錶很快就被搶售一空。李蘭也找到店鋪願意收他們的手錶,還表示多少貨店鋪都可以收。
李蘭後來又單獨往返法國與瑞士幾次,透過對比,找到了價格更合適的收錶店鋪,以後她只要將手錶賣給店鋪就行。
漸漸的跑通了銷路,李蘭又聘請了一個華人員工幫助自己。
兩個人折騰三個月,賺了不少錢。李蘭在法國巴黎也結識了當地一些老闆,巴黎的很多東西也很受瑞士人的歡迎。她又想辦法將巴黎行銷的東西帶回瑞士售賣。
人手不夠,李蘭又招聘了幾個人,幫助自己在兩城之間打包、運貨、發貨、收貨、送貨。
她自己則負責採購。
眼看李蘭做得越來越好,長福建議她何不開一家貿易公司,將流程正規起來。
正好李蘭也開過貿易公司,雖然所處國家不同,但生意的門道是相同的。
李蘭被長福的提議勾得心癢難耐,她算了下自己這幾個的收入,除了所有成本外,剩下的錢也只夠租賃辦公場地將公司開起來。
而在公司創辦之初無法盈利,需要不斷投錢維持正常經營。
長福表示自己可以投錢進來,作為入股公司,持有對應股份。為了湊更多的資金,長福將周鈺也共同拉入夥。
就這樣,李蘭在周鈺和長福的支援下,在瑞士設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貿易公司。
李蘭會英語、德語,日常溝通上沒有障礙,又有長福在鐘表公司的人脈得以幫助拿貨和銷售,她自己有過開貿易公司的成功經驗,所以,瑞士的貿易公司開設後,便有了很好的成績。
公司成立三個月後的銷售額,就已經能夠覆蓋公司的正常運營成本。
李蘭日以繼夜的為公司的事情勞碌奔波,彷彿又回到了當初和長福經營貿易公司的時光。
只是現在的經營環境,要比那個時候好很多,生意自然也更好做。
一年後,公司規模擴大了很多,招了很多人,李蘭想請長福過來幫忙,卻又害怕自己的提議會打亂長福自己的生活。
周鈺和長福在公司成立之初的原始股,現在都已經升職了,按理說,他們是公司的股東,可以隨時來公司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