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汙損嚴重
那位陶大師看起來四十多歲的樣子,蓄著胡須,胡須有些發白,身上穿著一件有些發黃的對襟白色開衫,手臂上掛著一串佛珠,瞧著道骨仙風的,博學多才。而站在他身邊的一位老先生,五六十歲的模樣,穿著黑色的中山裝,胸口口袋裡別著英雄鋼筆,一副為人師表的樣子,應該就是京都大學的譚教授。
“這位陶大師可是個傳奇人物,據說十五歲隻身一人來到首都,那會兒還剛建國呢,他就進入了琉璃街上的書畫裝裱店裡做學徒,慢慢地就成了琉璃街上有名的裝裱修複師,之前還為國家修複過文物,後來就被調到了故宮博物院文物修複部門,專門從事古書畫裝裱修複工作。這幾十年來,陶專家修複了諸多國寶級古書畫,名聲響徹文博界!”這會兒,坐在易安安身邊的一位男士,低聲與身邊的人交流著。
“我也聽說過他,很厲害的人物,前一段時間那幅《山居圖》,據說就是在一天之內修複的,那種活兒,別的人可能要半個月的時間,他一個人一天時間,就創造出奇跡!據說現在那幅《山居圖》已經在首都博物館了!”旁邊的人也應和道。
易安安默默在紙上記著。
“大家安靜一下,現在文物修複會議正式開始!”這會兒,有主持人在上面說話了,易安安也就抬起頭來望著臺上。
這會兒,陶大師伸出手來,示意譚教授與各位專家上前,走到了桌上的那幅畫軸前。
“這幅《千裡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多麼珍貴,我在這裡就不必過多介紹了!這幅畫之前因為畫捲上的石青石綠是礦物原料,顏色很厚,年代久遠太過脆弱,一旦展開,畫卷顏色容易剝落,損傷畫作原貌,這也是《千裡江山圖》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進行過修裱的主要原因。這一次,故宮博物院牽頭,請來了各路專家,實際上也是迫不得已!”主持人沉聲說道,聲調無比悲痛。
“因為《千裡江山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遭到了極其嚴重的汙損,已經到了不修裱就沒辦法再次展覽的地步。所以現在如果讓這一幅傳世古畫重現榮光是現在迫在眉睫的問題。”
主持人說得澎湃激昂,幾位專家的面色也是凝重,如此以來,全場的氣氛就越發緊張起來。
易安安也十分認真地盯著那幅畫,等待著專家將畫作開啟。
這會兒,主持人一揮手,就有保安的人將門口的簾子放了下來。
這古畫怕風,確切地說,是害怕所有的風吹草動,所以必須隔絕一切外來的不安因素。
《千裡江山圖》全長11.91米,寬51.5厘米,是由一整幅絹本繪製成畫,由陶大師與譚教授兩位專家小心翼翼地開啟,攤在長桌上。
“怎麼回事,怎麼會汙損這麼嚴重?”突然,陶大師沉聲問道。
陶大師一出聲,全屋所有的目光全都落在了那幅開啟的畫軸水缸。
易安安的位置在旁邊,比較偏,現在十多位專家,再加上故宮博物院方面的人員,圍在兩張碩大的長案面前,她根本就看不到,但是很明顯情況要比較嚴重,因為圍過去的人全都鴉雀無聲,不知道是被震撼到了,還是不敢出聲。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上次咱們鑒定畫作汙損情況的時候,這《千裡江山圖》明明只是顏色稍稍暗淡,畫芯、腹背紙,這些地方都是好好的,怎麼一轉眼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譚教授的聲音從裡面響起來。
這會兒,坐在易安安身邊的那兩位,又開始竊竊私語起來:“壞嘍,看來問題很大啊!”
“是啊,就連這兩位專家都如此驚訝,看來這《千裡江山圖》的汙損情況要比想象中嚴重。”
“會不會不能修複了?”
……
易安安看不到畫作的情況,只能聽到旁邊這兩位的竊竊私語,越發覺著心裡緊張起來。
這會兒,大家全都散開,各自歸位,但是大家的臉上都十分沉重。
藉著這個機會,易安安也看清了那幅名畫的汙損程度。
的確比易安安想象中汙損嚴重。
在前世的時候,易安安曾經在電視中看到過《千裡江山圖》的照片,主色調黃綠藍三色,青綠有致、山巒層層疊疊,可是現在這幅畫作,已經看不出主色調來,而且上面是東一道西一道的斷痕,很明顯是絹布過於脆弱導致的裂痕。而且更讓人心痛的是,小半卷圖畫上全是青黑色的細菌黴點,應該是儲存不當所致。
譚教授滿臉憤怒,他望向博物院的一位小領導,沉聲問道:“你們誰能還給我們一個解釋?明明上次檢查的時候,不是這個樣子!”
博物院的一位領導趕緊站出來說道:“陶教授,您也知道,這種絹布過於脆弱而破碎,顏料也會不斷掉落,這絕對不是我們儲存不當的原因!這《千裡江山圖》畢竟年代久遠了,即便是放著不動,它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老化、損壞的呀!”
“陶教授,您是古文物修複方面的專家,肯定也清楚,這《千裡江山圖》因為尺幅巨大,又是青綠山水畫的巔峰之作,這數十年來根本沒有修複師敢於接手修複。咱們只能是盡量儲存!”
面對領導的解釋,譚教授的臉色十分難看。
那黴斑已經說明瞭一切。
陶大師伸出手來,輕輕地拍了拍譚教授的肩膀:“譚教授,咱們只能盡力!”
譚教授沉聲說道:“難,太難了!”
陶大師自然知道,這幅畫太名貴了,意義也是非凡,要是修複好了還好,修複壞了,損失了名聲事小,毀了國寶那可就是罪過了。
但是這幅畫現在不修複,就徹底毀掉了!
譚教授轉眸望向陶大師:“你可有把握?”
前期清理汙垢,是陶大師的工作,而譚教授是負責修複的。
陶大師這第一步做不好,就算譚大師有通天的修複本事,也修複不好這幅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