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胡開局3)
【大明宮·紫宸殿】。
與外朝含元殿的恢宏壯麗不同,紫宸殿覆以青灰色琉璃瓦,簷角鐵馬叮咚,廊柱皆以沉香木包裹,殿內穹頂繪有二十八星宿圖,地面金磚以桐油反複浸刷,行走其上如踏明鏡。
簡凝來此朝見皇帝,稱為“入閣”。
昨日,簡凝將趕制的沙盤運往紫宸殿,今兒一大早,李隆基就將他從溫柔鄉提溜出來。
皇帝看到簡凝脖頸間的紅痕,還不忘暗示他莫要縱欲。
簡凝腹誹:父王你三宮六院的,勸一個吊死在一棵樹上的兒子不要縱欲,合適嗎?
沉香木的欞窗半開著,香爐裡飄出的青煙在沙盤上方縈繞,將大唐疆域暈染得朦朧如霧。
李隆基握著玉如意的手懸在沙盤上方,玉如意的尖端在範陽節度使的轄區劃出一道深深的痕跡。
“璵兒,朕推行募兵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募兵制下,兵卒皆為職業軍人,可專心操練武藝,如此一來,我大唐軍隊的戰力必將大幅提升,且兵源穩定,無需再像從前那般頻繁地徵調百姓,於民生亦是大有裨益。”
李隆基改行募兵制後,膠著的吐蕃勢力被唐軍趕回本土,契丹和突厥也被逐出河北,他不覺得這個制度有什麼問題。
簡·李璵·凝向前一步,拱手道:“父皇,兒臣明白您的良苦用心,募兵制雖有諸多好處,卻也暗藏隱患。兒臣以為,府兵制下,有‘兵歸於府,將歸於朝’之規,每當戰事結束,士兵回軍府,將領回朝廷。如此,兵將唯有戰時相聚,將領難以將士兵化為私人武裝,可保軍隊牢牢掌控於朝廷之手。”
李隆基眉頭一挑,目光灼灼地看向李璵,語氣自帶威嚴:“府兵制雖有此規,但兵農合一,平日裡士兵忙於農事,武藝操練難免生疏。一旦戰事緊急,倉促徵召,恐難擔大任。”
簡凝堅持己見,毅然回視,“父皇所言極是,然募兵制下,士兵與將領朝夕相處,時日一長,必然形成緊密的從屬關系,將領極易擁兵自重,淪為軍閥,屆時尾大不掉,於朝廷而言,恐成心腹大患。”
李隆基聽聞此言,眉頭蹙起,手指不自覺地握緊玉如意,陷入了沉思。
他抬起頭,目光越過簡凝,似乎在透過殿門,看向更為遙遠的未來。
李璵所言並非毫無道理,募兵制推行以來,軍隊的戰鬥力確實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潛在的隱患不容忽視。
刀客在磨刀時,若是被刀所傷,那就有意思了。
李隆基再次將目光投向李璵,眼神中多了幾分審視。
李璵從小穩重聰慧,條理也算清晰,但今日聽到“李璵”對募兵制的剖析,見解獨到、切中要害,言語間盡顯對局勢的把控,水平遠在李璵之上。
這個將他兒子“掉包”的青年,卻有幾分本事,原先的李璵不尋回來也罷。
他需要的,是一個對朝政有著深刻洞察的儲君之才,或許在未來,這個“好兒子”能為大唐撐起黑雲壓城的天空。
黑雲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