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能以此讓紈絝子能幡然悔悟,也不枉他費力一番,甚至未來還能為呂布集團盡一份力。
只是,《春秋》微言大義,以任小平這個水平顯然難度太大,所以陳宮就選擇了對《春秋》進行註釋的《左傳》。
事實上,陳宮有這個選擇也是符合了時代特性,《左轉》不僅可以學習歷史以及道德和政治原則,還能從中汲取戰爭策略和智慧,也貼合當前亂世的環境。
比如關羽,其實讀的就是《左傳》而非《春秋》。
當然,《左傳》又叫《春秋左傳》,要是這麼來理解,說關羽讀《春秋》好像也沒有問題。
不止關羽,曹魏的李典,還有東吳的呂蒙其實也是喜愛讀《左傳》的,而兩人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呂蒙更是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典故。
所以,陳宮對於任小平也是上了一點心的。
只是,他準備的再好,也萬萬沒有想到任小平竟然還是一個文盲。
想到這,陳宮就又忍不住想要大罵呂布了。
陳宮在主位郎朗誦讀,任小平在側位奮筆疾書,乾淨的案桌桌面不一會兒就被莫名的符號填滿了,至於竹簡,早就丟在一旁了。
陳宮看的是眼角抽搐。
“你且熟讀。”陳宮讀完全篇之後,丟下一句話就處理自己的事情了。
若是任小平是可造之材,或者是真有上進之心,他也不介意多費點心的,但是如今看來。
此子,真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不值得他再多浪費時間精力。
反正以後他就每天早上讀一篇,權當是溫故知新和當做一種陶冶情操的樂趣罷了,等過一陣子就還給呂布,也算自己有始有終了。
至於任小平最後學成了什麼樣子,就不是他的事了。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不是。
任小平則是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切,他緊趕慢趕才終於是在陳宮讀完之後,自己也在桌上寫完了。
陳宮的誦讀雖然不快,甚至比平時說話都還要慢三分,但是誰讓他用的是毛筆呢。
平時沒用過毛筆,自然用的費勁。
但好在,終於是趕上了。
這時,任小平才終於是拿起來放在旁邊的竹簡,然後一邊看竹簡,一邊看桌子上他寫的東西對照了起來。
漢字本就是一脈相傳,只是畢竟相隔了一千八百多年,確實還是有一定區別。
再加上竹簡上的文字,要麼是毛筆寫的,要麼是刀刻的,還是隸書,自然不可能如後世電腦上的字一般是四四方方,標標準準的正楷,所以才導致任小平除了一些簡單的字以外看不懂。
但是這些都不是問題,他只是不知道讀音罷了,只要他知道了這些字的讀音,很快就能把這些字認全,甚至意思都不用再講解,直接就融會貫通了。
所以,在陳宮開始誦讀之後,他並沒有看著竹簡去進行一一記憶,他可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因此,他取來了毛筆,在案桌上,順著陳宮的誦讀,寫下了拼音。
現在,他只需要按照竹簡上的文字的順序和拼音的順序一一對上,那麼每個字他都能讀出來了,而只要讀出來了,他就不是文盲了。
而且,只要這樣多讀幾次,熟悉了現在的漢字樣式,沒有文化的隔閡,也不需要對文字意義的理解,他會很快就把全部字識完的。
這,就是傳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