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這類兇手一般沒有固定的動手目標,只會針對擁有某類特徵的人群。所以三瀨女士您覺得,這起案件是連環殺手幹的?”
“…因為最近那些新聞,”三瀨美沙勉強笑道,“我發現傷口也有點…相似,再加上之前聽到的腳步聲…所以就自動預設為…這位警官您覺得呢?”
伊達航不置可否。
連環殺手?
聽到這個詞,零號恍然,他終於意識到了某些從開始便存在的某些違和感,也終於明白自己會被誤當作嫌疑犯的真正原因。
自然,兇手的真實身份,也因此直接浮出了水面。
那位三瀨美沙的回答,既然用上“欣賞”二字,就說明對方從一開始就已經預設兇手的身份,或者說從她的角度來看,完全傾向於“連環殺手”這一種選擇。
一般而言,熟人作案的機率要明顯高於被奇怪殺人犯盯上的機率,自他被莫名其妙指認為兇手以來,那兩人的證詞似乎是於無形中拼命想將矛頭對準兇手是與他們無關的陌生人。
在現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是他——零號。
無論是“同一家店裡曾見到的人再次出現在案發現場”還是“在案發時聽到推門而出的腳步聲”,都是在將警方的注意轉向“存在第三人”“第三人即兇手”的查案方向。
而且,這些證詞本身與“他就是兇手”之間,因果關系根本就不成立,而是在對警方進行粗劣的言語誘導。
當然,確實也有“三瀨女士只是單純懷疑有第三人出現,驚慌之下誤將第三人的存在與他相聯系,並懷疑他是兇手”的可能,但若真是如此,對方就根本不可能用“欣賞”二字作為回複。
這個詞,是在預設了“連環殺手”存在的前提下,再進行的回答。
而且……
對方的目標太過於明確,似乎就是要踩死“他就是兇手”這一點。
他不相信這是作為妻子在丈夫去世後而做出的非理性判斷,直接咬死某人為兇手,甚至還能不經意間提供對方曾經在場的證據,甚至特意離開甜點店幾步去尋找那位“理論上會出現的兇手”並不小心發現……
僅僅只是巧合?
不,他不相信巧合。
是對方提前準備好的可能性極大。
但是,如果精心設計這一系列的佈局,並且想要得到警方的信任,那麼他們的這些證詞在一定程度上就必須與事實相符,也就是說,那個曾經於下午出現過的第三人,並非虛假捏造而出,而是真實存在。
甚至,只有那個“第三人”是“連環殺人犯”這個條件成立,最後才能成功地讓警方順著他們提供的引導線索抓到“兇手”後不生疑,並且順利洗清他們自己身上的嫌疑……
也就是說,那個“第三人”確實極大可能就是他們與警方口中的“連環殺人犯”。
順著思路往下走突然得到這個結論的零號:……
他好倒黴。
所以現在的問題再次回到了原點,他跟那個連環殺人犯到底什麼關系。
如果說,確實有一名跟他裝扮相似的男人,那個男人才是真正的殺人犯,而他自己只是陰差陽錯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出現在這裡然後不小心被指認——
這樣的機率又有多少?
零號不禁陷入沉思,不過,哪怕那人真的在現場,看到有替罪羊出現早就溜掉了吧?!
不過…他又想起那位名叫伊達航的警察剛剛檢視訂單記錄時的幾秒沉默。
心裡總有種不妙的預感。
從伊達警官對他熟稔的態度來看,未來的他確實會跟這位警官在這個世界的[過去]相識,而[現在]則是起點。
於他一人而言的起點。
難不成…他未來會變成什麼危險的反派角色?
還是說他以後會招惹上什麼麻煩,導致有人故意在設計對付他?
零號在心裡幽幽嘆了口氣,當一個社恐已經很不容易了,為什麼還要為未來的自己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