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0章水泥
有時候蘇壹都覺得自己是不是和沈從儀有代溝。
要不然他怎麼經常猜不中沈從儀的心思呢。
就像剛剛,自己明明在擔心沈從儀在官場上會不會出事。
而沈從儀的重點卻在自己會不會帶他一塊去海外上。
“哥哥放心,我會沒事的。”沈從儀像蘇壹保證。
蘇壹一臉無奈,“我不是不相信你,只是世事無常,多條路總是好的。”
沈從儀把蘇壹帶到一旁,“哥哥看看這是什麼?”
蘇壹看見一個青色瓷碟裡放著一個紅色根莖模樣的東西。
“這是?番薯!”蘇壹驚訝的睜大眼睛,“這東西你從什麼地方找來的!”
沈從儀笑著道:“番薯這名字也很好聽,日後就這麼稱呼它吧。其實這東西在閩中地區早有種植,但是因為藏種困難,怕濕怕凍,就一直沒有推廣開。”
蘇壹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原來是這個時代番薯種子的問題。
沈從儀道:“農作物推廣主要依賴朝廷和地方官員。早些年朝廷動蕩,再加上番薯儲存困難,無法像米麥一樣可直接儲存,朝廷收賦稅糧的時候又收不番薯。因此即便是番薯再高産,老百姓也不會大規模去種植。”
賦稅歷來都是壓在老百姓身上的巨石,歷朝歷代的田賦都不重,重的是各種亂七八糟的雜稅。
人想要活下去,就得想方設法去交稅,錢不夠就用糧食來抵稅。
為了抵稅,農戶們只能種植一些比較容易賣出去的糧食。
至於番薯,少種一些留給自家用來填飽肚子就行了。
再者,古代社會交通不便,資訊傳播滯後,平原地區相對還好些,山區路途崎嶇難行,訊息往來更加封閉。若是有什麼好東西估計也傳不出來。
但蘇壹實在沒想到竟然這樣的情況,他張張嘴想說什麼,但又覺得無力。
這個世道好官真的太少了,大多數官都保持著「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態度,真正重視民生的官員到底是少之又少。
蘇壹定了定心神,道:“我知道一種窖藏法,可以儲存番薯。”
沈從儀握緊了蘇壹的手,“我已經向上面遞了摺子,皇上很快就會知道這世界還有番薯這種可以裹腹的食物。”
蘇壹點點頭,“希望朝廷能盡快推廣。”
沈從儀:“哥哥還記得宋子理嗎?”
蘇壹微微一愣,然後點頭,“記得,是宋老的學生。”宋老就是蘇壹當初在平安城辦第一次書法會盟時提供頭彩的老人,最後那副真跡被沈從儀贏了。
宋老五年前去世,去世時八十多歲是喜喪,無病無災走的十分安詳。
宋子理是宋老的重孫子,比沈從儀大兩歲。
沈從儀道,“宋子理如今再連海做官,半年前我把番薯推薦給了他,他給我的回信中表示對番薯很感興趣,會嘗試在連海嘗試推廣番薯。若是哥哥願意,可以把番薯窖藏法一塊推薦給他。”
蘇壹抿抿嘴,“其實我今天挺不高興的,因為我覺得做官實在是太累了,我只是進宮彙報情況就覺得心疲身累,我不能想象你長時間待在內閣是什麼情況。”
沈從儀微微一愣,緊接著又聽見蘇壹說,“但是我現在很開心,因為我發現,朝廷就需要你們這種既身處高位,又為民生考慮的官員。你是,宋子理也是。”
沈從儀把蘇壹的手放在胸口,“哥哥剛剛不還說我是奸臣苗子嗎?”
蘇壹臉一紅,“只是苗子而已,掰一掰還是能掰回來的。”
沈從儀看著蘇壹笑不說話。
蘇壹:“論跡不論心,你現在行動是好的,你就是好人。”
沈從儀眉頭一挑,“哥哥,你現在也是官啊。”
蘇壹微微一愣,然後莞爾一笑,“嗯,是啊,我也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