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手裡的紅色旗幟高高舉起,嘴裡銜著口哨。
“嗶——”
口哨聲響起,紅色的旗幟也用力打下,所有小組全都如同脫韁的野馬齊齊超過起跑線,朝著第一個標誌筒而去。
體委離那紅色的小筒最近,在感受到手中長杆拉力的同時,我猛地加快了速度藉著手中的力度過彎。
場地只有五十米,在過了第一個標誌桶之後,我們再跑幾步又會來到第二個標誌筒,我放慢了步伐等等七個同伴,隨即,虎口死死卡住長杆,用全身的力量帶動著他們的身體。
我在力氣上比體委優秀太多,他們也早就知道哪幾個過彎需要他們全力以赴,除了沒來參加過訓練的及川徹,其他人都是面色鎮定,早有預料地與我配合。
及川徹哪裡知道我力氣能有這麼大,差點摔個踉蹌,但因為速度還能跟上,快速調整好步伐後,難以置信地大喊:“為什麼反而到了小千夏這裡會加速成這樣啊!!!”
剩下的六個人聽到及川徹的慘叫,紛紛露出了一個賊笑。
不,這還不是極致,在訓練的時候更快,應該是在顧及及川徹沒來訓練,讓他適應比賽的一檔而已。
下一個彎由體委發力,及川徹也再次得以喘息,而再次到我時,我們需要繞一個滿圓開始返程。
所有人開始默默加快腳下的速度,特別是體委,他離標誌筒最遠,繞一整圈的時候完全就是拿出了沖刺五十米的速度,補上了距離的空缺。
六個人都心知肚明,我的這個力道,是適應完畢之後的二檔。
我們齊齊往前跑,體委正常水平發揮,他結束之後是最後一個彎,再次輪到我發力。
“加速!加速!沖刺三檔!”他高聲喊道。
沒錯,最後一個彎……
我順著一路跑來的慣性減慢速度,在即將靠近標誌同時用我最大的努力旋身發力。
這一次可不是什麼適應階段,我整個身體帶出的力量讓他們手裡的長杆拉力拉滿,所有人都在順著我的力道被甩出去,然後在最極限穩住身體,利用停頓調整好狀態往前沖。
只有及川徹沒料到我的力氣能有這麼大,被甩出去之後腳步沒有調整過來,又被手裡的長杆往前一帶,整個人摔在了地上。
體委穩穩托住被他往下壓的長杆,震聲道:“不要鬆手!!”
及川徹下意識松開的手指又重新握緊。
“前進——”
七個氣勢洶洶的人,外加一個被拖在地上的一米八掛件齊齊咬著牙,帶著必勝的信念,飛速沖過終點,這種慣性讓他們還往前跑了好一段才止住勢頭,停了下來。
“嗶——”
我們迅速回頭看去,第二名的隊伍離我們還差一個標誌筒的距離,也就是說,我們是最快的!
第二名是花捲貴大在的3班,第三名是巖泉一在的5班,往後第五名是松川一靜在的1班。
這一場,完完全全拿下了。
體委和山本率先發出歡呼:“唔唔唔唔——哦——!!!”
我和另外一個男生也伸手擊掌,他誇我:“nice結城!最後的沖刺還是那麼帶勁,真是爽到了!”
“哪裡哪裡,我只是湊巧知道一些技巧而已。”我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後腦勺。
沒錯,在1974年,第一次在東南亞打自由搏擊就……不對,我想說的不是這個梗。
泰拳素有八臂拳之稱,其出拳發腿用肘膝蓋發力流暢順達,將力量體現的極為充分。
泰拳發力的精髓在於利用身體擰轉,腳的輾轉,髖部轉動,將拳腳肘膝如同鞭子一樣直甩而出。形象的比喻是人的身體如同撥浪鼓,泰拳手的身體如同撥浪鼓的軸,四肢像鼓上的小球一樣,鼓軸一轉,小球便甩出。練習泰拳的人都很擅長利用身體的擰轉,將四肢的出拳加上身體的擰身,使出擊速度更快,爆發力更大。
將這一原理運用其中,最後呈現的效果也是驚人的不錯,至少在這次比賽中,我們比其他隊伍過彎就要快上一倍,再加上訓練時的配合,才能取得第一的好成績。
這樣一來,班主任的奶茶就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