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玉京中各有所長的貴女以外,林筱雅又借國公府的人脈從各地請來夫子做教習。
有陛下擔保,又有山長費力氣請來天下名師,崑山書院從各地選拔學生,三年轉瞬便過,書院的學生也第一次的有了科考的機會。
在這三年裡趙棠也沒閑著,帝陵建造順利,謝敏詔被調往北地,圖蘭那也不負趙棠的希望幹掉了自己的一眾手足和庫勒可汗。
她力排眾議,開創了第一場男女同臺科考的科舉考試。
為了這場考試趙棠從自己還是個公主的時候就開始準備,直至今日,她已經執政六年,這件事也終於嶄露頭角。
功不唐捐,這場前無來者別開生面的科考必然會在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出意外的,這場考試中的考生也會在史書上留下自己名姓。
龍虎榜張貼出來時,有人不敢相信崑山書院僅憑三年的時間便培養出可與天下百年學堂相較的人才
但作為書院的山長林筱雅卻成竹在胸,在她眼中,書院的學生們雖然不都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可她們並不差什麼,她們努力、上進,聰明亦有之。
為了保證科舉的公平,科舉考試不僅採用糊名制,在龍虎榜張貼之後也會在公示欄裡貼出前十的卷子供天下讀書人瞻仰學習。
這是趙棠繼任之後從蘇珏處得到的啟發。
龍虎榜的前十有三人出自崑山書院。分別是狀元木綺文,第四名的沈竹月,第六名的葉訪卉。
瓊林宴後分別授官,大昭的女子終於一步步的走進朝堂,在朝堂中佔據了屬於她們的一席之地。
除了那些名次靠前的學生,龍虎榜裡還有個趙棠沒料到的人——秦若青。
初識秦若青,她是翰林院小吏季明的夫人,出身算不得大富大貴,但也出自頗有底蘊的耕讀世家。
趙棠最開始重建崑山書院時便有世家嗅到了不同尋常的訊息,遠在齊岱的秦家自然也沒有錯過。
秦若青身處玉京,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對於科舉秦若青心中自然也是有想法的。
她一面忙著溫習書籍一面又要兼顧家中庶務,最後也算是取得了名次。
“也不枉我這三年日日挑燈夜讀。”秦若青穿著青色官服,面上滿是笑意。
從今日起她就是太史寮的一員了。
一身青色官服叫季明有一瞬間的陌生,多看幾眼之後便習慣了。
“夫人聰慧好學,不過也該多犒勞我為夫人講題。”季明玩笑道。
秦若青捋了捋袖擺,瞥了季明一眼,“最該謝的是陛下,是林山長,是陸侯爺,若非她們,如今這身官袍怎麼會叫我穿在身上。”
世家中多有詩經著述的註解,秦家遠在齊岱,夫妻二人在玉京又是賃屋而居,許多書籍都沒能帶過來,多虧了林家姐姐還有淮陰侯送來的書冊典籍,要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她再聰慧,季明便是不眠不休的為她講題,沒有書冊典籍做底,考中也是痴人說夢。
“是是是,多謝林山長還有陸侯爺,旬休時我們也該登門致謝,”季明應承道,接著詢問妻子,“阿青怎麼想著去太史寮了,你之前不是說想進禦史臺?”
趙棠執政的這幾年,科舉制度大方向上不做改變,但細枝末節處稍稍做了些改動。殿試之後六部也會準備考試,考生可以選擇考也可以不考。若是選擇考試,透過便直接錄入,不選擇考試的循舊例瓊林宴後統一授官。
不過為了避免朝令夕改朝三暮四,考生自己選擇的部門以三年為期限,這三年即便是左遷也只能在一個部門之中,秦若青是自己考進的太史寮。
“太史寮處理文書冊案,管理史書國書縣志,有什麼不好。”
秦若青原本是想去禦史臺的,可她想了想,青史留名也需有後人記載口述,她不奢求青史留名,只求能夠一五一十的為陛下寫下的功勳,彪炳史冊。
夫妻閑話結束,同乘一車朝著大明宮而去。
宮城之內。
高聳的城牆之上,趙棠迎著晨曦的微光,身後輕霜暮雪靜靜佇立,身側是剛從北地而歸的謝敏詔。眺望著城門外魚貫而入的今科進士。
“天下英才盡入吾轂中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