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新戰士對關羽的感情從敬畏漸漸轉為敬服。
愛兵如子,練兵如鋼,獎罰如鏡,故上下同欲,將士用命。
保安、延安二營,漸漸有了一支精兵的雛形。
關羽專心練兵,偶爾回去,陪陪諸女,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到了七月。
谷中旋麥該收割了。
有賴於挨著汾水,乾旱純靠人力挑水澆地,終於保住了這幾百畝麥子。
雖然歉收,但每畝居然有一石之多,比外面的良田也不遑多讓。
完成搶收後,看著成垛的麥捆,谷中數千軍民歡聲雷動,高呼“關公”。
今年不會捱餓了!
許多胡民都來自投鹿屠各,以前沒種過麥,看著自己辛苦數月的成果,熱淚盈眶,圍繞著關羽、都蘭等人又唱又跳。
一些老胡人用沙啞蒼涼的嗓子唱起歌來。
眾胡人紛紛相和。
關羽惡補之下,已經能大致聽懂匈奴語。
他們唱的大意是:
“感謝上天送來天人一般的關公,
帶領大家遷移到美麗的白波谷,
寒風吹不到,暴雨淋不到,
有良田,有水源,有糧吃,有衣穿,
祝願關公與閼氏們健康長壽。”
拉秀和拉雅姐妹圍繞著關羽翩翩起舞。
蒲蘭黎身子沉重,不方便舞蹈,也跟著放聲歌唱,嗓音清亮甜美,令人陶醉。
都蘭不甘示弱,牽著關羽之手,要跟他共舞。
關羽沒有拒絕。
漢人其實是個感情外露、能歌善舞的民族,情緒熾熱而濃烈。從先民們一邊勞作,一邊謳歌,形成詩三百就可見端倪。
興奮時,且歌且舞。
悲傷時,歌舞當哭。
荊軻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項王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氣蓋世”。“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高祖自為歌詩“大風起兮雲飛揚”,“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漢人“以舞相屬”,是宴席上的常見行為。
平時,也動不動就高歌尬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