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珅出身王家,王謝兩家是千年世家,分佈在各地,王坤祖上是琅琊王家,族譜上記載的,後來去遷家京都,如今是工部尚書,剛任兩年。
還有一個是竇徽音,這位出身寒門,二十一歲的狀元,翰林院三年,兼戶部給事中,掌握絕對的權力,給事中這個職位,級別只有七品,手中的權力堪比三四品的大官,很容易一飛沖天。
本來翰林院出身,清貴得很,外出歷練回來,就能升職,只要不出現什麼意外,五十歲以後,躋身九卿是沒問題的。
特別是,她還身兼給事中,不僅清貴,又掌權,這樣發展下去,她絕對前途無量,又是閣老張維斯的女婿,日後的發展可想而知。
只是她卻給聖元帝上了一道摺子,論八要素,句句不提變法,句句都在變法。
聖元帝很抵觸變法,哪裡會同什麼八要素,就讓她離開京都,去地方上任職,先是知府,後來回到京都任少詹事,品級沒升,總歸是回到京都了。
沒兩年就升任從三品光祿寺卿,可惜張維斯被貶後,竇徽音就被政敵給弄出去了,本來只要張維斯一退下,她就能入閣,現在卻到地方上任職通政使,雖也是正三品的高官,比起內閣可差遠了。
虞九舟登基後,竇徽音遞上來一道奏摺,上面寫的是新的八要素。
比起之前地改善了許多,明顯是經過地方歷練,寫出了新的東西,當時變法還沒有穩定,對竇徽音的八要素,遲晚跟虞九舟都看過,可惜沒辦法馬上進行,只能等變法穩定後,再商議修改制定。
要說起來,朝堂上分成了三波勢力,一波是一開始跟隨虞九舟的人,這些人有從龍之功勞,這三個人,董書翰資格老,在一開始支援虞九舟這邊的人裡有權威,所以她的呼聲不低。
再就是王珅,很明顯,世家想捧他出來。
最後是竇徽音,此人是寒門代表,也有部分不是出身寒門,毫無背景的人跟隨他。
一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以張維斯為代表的寒門農家子聯合起來,對抗世家。
現下出現了一個新勢力,可以算是新黨。
遲晚跟虞九舟是不支援結黨的,但這些人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了一起,當然也有不結黨,各自為政的,畢竟是少數。
看著這三個人,以遲晚對虞九舟的瞭解,她大概知道虞九舟心中屬意誰,“王珅肯定是不可能了,你在董書翰跟竇徽音中間糾結?”
虞九舟點頭,“董書翰為人處世都好,能讓新法繼續穩定發展下去,竇徽音是改革派,她肯定會用自己的八要素,我擔心她在進行八要素的時候,會阻礙新法。”
說起來,這兩個人確實不好選。
“董書翰為首輔,竇徽音入閣,兩人相輔相成,等新法實行個兩三年,深入人心後,老董剛好可以退下來,任少師或是少傅,給孩子們當老師,到了年紀就能回鄉榮養了。”
她們想的是讓八要素在新法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取代新法,或者是打亂新法的進展。
新法跟八要素並不沖突,但必須以新法為主,八要素為輔。
八要素確實不錯,但只能錦上添花,並不能徹底改變大周情況,這是時代的侷限,不能否認竇徽音的能力。
反正內閣可以是三五個人,也可以是七八個人,全看皇帝。
細分權力,不能讓首輔擁有真正的相權,有了相權的首輔,就要觸碰皇權了。
本來皇權跟臣權,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無論是遲晚還是虞九舟,她們是不會允許,自己的權力被人壓倒。
絕對的權力,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目前而言,包括竇徽音的八要素,只能算是富國,不能算是富民。
所以要在新法強國富民後,再去進行,才會更好。
虞九舟也覺得,目前看來,董書翰為首輔,竇徽音入閣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便如此吧。”
大周已兩百年,按照皇朝迴圈,頭一百年興盛,中一百年會急轉直下,讓王朝進入一個動蕩時期。
天災人禍都有可能,這時可能會出現一個中興之主,也可能出現一個厲害的權臣,帶領王朝進入短暫的興盛。
大周到了聖元帝時期,各地天災人禍不斷,財政一直處於負數,軍隊也不頂用,大臣爭鬥激烈,連內閣都在黨爭,為了權力為了利益,再這麼下去,大周就會急轉直下,從而滅亡。
準確地說,虞九舟帶領的大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可以稱之為新王朝,只不過還是在大周的基礎上,可新法的成功,大周的基本已經煥然一新,說新王朝沒毛病。
現下最重要的就是,給大周朝堂來一次換血,要讓文武百官知道,以前的那一套沒用了,有能力就留下,沒能力就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