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皇帝駕崩, 稱之為先帝,為此新帝繼位是應該的。
皇太孫該繼承皇位,成為大周新的皇帝, 但是皇太孫實在是太小了,
一個多月的皇帝, 歷史上是有,但是結局不好。
孩子太小, 壓不住皇位,但國不可一日無君。
雖有長公主殿下,但是那跟皇帝不一樣的。
有人上書, 請長公主殿下早讓皇太孫繼位。
否則寶安王那邊先一步繼位的話, 對京都正統多少有點兒影響,盡管算不上太大。
寶安王頂多是亂臣賊子,當了皇帝也不會被承認。
王朝更替,一個新的王朝建立後,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需要宣稱自己繼承了前朝。
這件事遲晚知道一點,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承認了唐朝的免死金牌, 也可能是丹書鐵券,反正就是免死的, 這何嘗不是在向天下宣佈, 明是承接唐宋正統。
正統在歷朝歷代都很重要,哪怕是開國皇帝都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和延續性。
寶安王此舉, 把自己推向了亂臣賊子的道路上。
大周雖有了滅國氣象,但虞九舟的出現,給大周帶來了中興的希望。
每個朝代統治了二三百年, 肯定是有一批忠誠的護衛的。
唐末再奏秦王破陣樂,為唐續命三十年,宋末陸秀夫帶小皇帝跳海,他們的身後,有無數忠臣義士跟著跳海,給受盡屈辱的南宋一個體面的退場方式,明朝就更不用說了,滅亡之後,複明從未終止。
大周同樣,有一批絕對忠誠大周的人。
他們無所謂誰做皇帝,只要是大周正統就行,前提是正統,合法的繼承者,寶安王此舉直接把自己的合法性給玩沒了。
在皇帝要去江寧前,遲晚跟虞九舟就想過了所有可能。
無非是寶安王想趁機控制住聖元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是重生的,肯定知道聖元帝快死了,所以他想讓聖元帝在快死的時候,能立詔把皇位傳給他,到時候不管虞九舟這邊同不同意,他都是皇帝,至少是正統。
哪怕虞九舟說他的繼位詔書是假的,那也是口說無憑,況且他的詔書本來就是真的,他有無數的辦法讓聖元帝寫下詔書,虞九舟承認他,那就皆大歡喜,不承認他,雙方呈南北對立之勢,後面誰能做大周的主,統一大周,就各看本事了。
誰能想到,聖元帝竟然沒有帶玉璽,把玉璽留給了虞九舟,大周傳國玉璽,沒有玉璽,他就算不上正統,詔書上還沒有蓋印,他的繼位就成了不明不白的。
要不然虞九舟把玉璽扣下來做什麼,寶安王打著最少佔據南方的主意,她怎麼不多做準備。
而聖元帝在汪海的蠱惑下,還用血寫了即位詔書,聽說血是汪海的,不重要,只要別人認為血是聖元帝的就行了。
詔書的內容要等汪海回來才能知道,目前寶安王的人追殺得緊,暫時還無法回京都。
現下寶安王狗急跳牆,迫不及待地宣稱自己是繼位皇帝,因為只有當上了皇帝,他才有資格對南方的一切指指點點。
當地可以不聽,可他手裡有信國公的軍隊,還有一些他自己籌備的軍隊。
寶安王上位第一件事,就是繼續擴招軍隊。
看來他也不是太信任信國公,寶安王知道,做皇帝必須有自己的軍隊,不然就是傀儡。
他上輩子做了那麼多年的皇帝,當然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信國公還沒有膽子取代寶安王,姓虞的造反跟外姓的造反是不一樣的。
朱老四造反,一路上都有人放海,不排除他很強,但當時他手裡多少人,建文帝多少人,這便是國姓。
大周也是一樣,只要是你們姓虞的當皇帝,他們這些臣子就沒有太大的意見。
要是信國公上位,那可是被整個大周圍剿的。
信國公不敢,暫時呢,他也只是想做好一個臣子,一個權臣,他可能都沒有想過自己會做皇帝。
可是野心是會滋長的,一開始只想家族榮耀,然後又想著,做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最後便想著,有個皇帝太礙事了,皇帝是傀儡就好了,到了最最後,突然覺得,要是自己死了,家族怎麼辦?那就反。
就算他不反,他的那些屬下呢?黃袍加身未必不可。
寶安王著急地招兵買馬,肯定是為了防備信國公。
因為寶安王的稱帝,本就在抵禦外族的大周,陷入了更大的混亂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