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南溟新地 南洋公司的成立,就……
南洋公司的成立, 就相當於宋時將大半南洋的利益拱手讓給了?這?些海商,當然是以大魏的海軍武力加持的情?況下。
這?些海商經營南洋多年,南洋各地都?有?他們的宗族勢力, 以及商路。
不少的商人早已在各地世代經營,他們會挑選合適的下僕或者是族中子弟, 然後將其在大魏學堂中培養到16歲後,再遠派到南洋各地經商貿易。
比如安南不少的華商甚至掌握了?大量的田地,雖然之前阮氏是會安的實際統治者,但是其中不少港口的實權官員都?是“唐人”,不然也不會出現大魏一聲?令下,阮氏不少重鎮全面歸降,逼的阮氏遠逃占城的情?況。
不少的華商在南洋, 其實缺的並不是實質的幫助,而是一個名義,以大魏的名義!
而這?些在曾經自認為天朝上國?的大魏看來,就是赤裸裸的殖民?行為,簡直有?傷天和,得名不正,自然不可能被應允。
出師安南,算收複故土, 情?有?可原。
遠徵呂宋,則是驅除來犯洋番。
如果再繼續出師南洋, 先?不說大魏的補給線難以持續, 新的領土也還?沒?有?完全消化吸收,光是名義上也難以站得住腳。
況且不管是西域蒙古,還?是安南呂宋,甚至包括大琉球, 都?有?著大量的土司和土著,情?況極為複雜,新政推行進度緩慢。
一塊區域,如果是漢人佔據多數,或者是土著佔據多數,大機率下都?不會出現內亂的情?況,最怕的就是人數相等?,互不溝通。
土地的資源是有?限的,漢人的積極開拓遠勝於土著,很容易就會因為資源而産生?糾紛。
因此,需要不斷的遷居人口,改善當地的人口結構,才?能最大程度的進行同化。
實際的領地擴張,在沒?有?突破大的科技樹之前,已經是大魏掌控力的極限了?。
因此宋時不得不在呂宋停下,而剩下的就要看這?樣華商的手段了?。
有?時候,慢就是快!
與其加速吞併南洋,搞的消化不良,不如先?打民?族牌,確立南洋的貿易稅收制度,將大魏的貨物?以及南洋的香料最大程度進行壟斷,把最肥的那塊肉吃到。
目前在大魏內部,民?族意識有?所提升,但是還?並不濃厚。
夷入華則為華,華入夷為夷。
南北雙方由於代宋,幾百年的隔閡早已分屬兩端,不少的北方人早已不再認為自己還?是漢人,是大魏花了?近三百年才?勉強彌合成為一個民?族。
女真與蒙古的入侵也是部分激起了?大魏的民?族意識,但是這?還?不夠。
在南洋,才?是最適合民?族意識發育的地方。
因為南洋的方方面面都?會告訴你:你身處異國?他鄉,你是他者。
不管承認與否,來自大魏的烙印深深的印刻在他們的身上。
於是他們下意識的抱團,他們搭建來自故鄉的村落,他們依舊吃著故鄉的食物?。
他們依舊承認自己還?是漢人!
但這?些都?會在生?存的危機中漸漸消散,宋時要做的就是加強南洋各地的民?族意識,提高各地的漢語學堂搭建,完善本土官員的升遷制度,並且用豐富的物?資去刺激與吸引他們的投身大魏。
當前最主要的還?是搭建好從泉州到南洋的商貿路線,也就是從安南呂宋大琉球泉州這?一條線上的三級中轉體系。
以福建月港呂宋馬尼拉為一級樞紐,駐兵防守,建立大型船廠。而大琉球的魍港,安南的會安為二級中轉,建立足夠的糧食淡水補給,以及避風港。瓊州與巴拉望島則作為三級哨站,瞭望預警,小船補給。
如此才?能將馬尼拉至月港的航行時間從30天壓縮到18天,而物?資和糧食的運輸的成本也將隨之下降。
這?時,才?是大魏的勢力溢位同化南洋的時候。
當南洋上層使用的都?是大魏的漢字,交流的都?是南洋的語言,使用的奢侈品以及審美偏好都?隨大魏的偏好而偏向。
他們的貿易與生?活都?與北方的大國?息息相關。
南洋又怎麼可能不是大魏的南洋。
同化有?時候也不一定要主動,被動的反而來的更為深刻。
這?些都?需要大魏派出大量的人手去安排佈置,這?些華商成立的南洋公司,必須先?出血,湊夠第一輪開發航路以及呂宋和安南的開發成本。
等?後面框架全部搭建起來,僅憑關稅,就能完全覆蓋駐軍的成本,才?能減少大魏本土的負擔。
而拿下呂宋後才和眾人商議開創公司的提議,也是某種程度的威脅:沒?有?你們,大魏也可以做到,不過是時間早晚問題。
乖乖交錢,利益均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