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寫完了,我長舒了一口氣,似乎卻又言猶未盡、意猶未盡。
這部小說來源於生活,幾乎都是我的親身經歷——我在虎口敬老院待了四年。
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甚至一部分人還都是本名。
離開敬老院恍然間,竟然都已快十年了。
我也惦記那裡的老人們,曾回去看過他們兩次。
只是再後來,生活艱辛,家裡又生了許多變故——母親重病、父親車禍……
如今,近鄉情更怯,我已不敢再回去看老人們了……他們過的還好嗎?不知又會少了誰?
不敢想,也不敢問。
上個月,那裡的一個朋友發給我一張照片——是她早上出去散步時,偶然間碰見了葉寶林,就隨手拍了發給我。
照片上,寶林叔佝僂著腰,步履蹣跚地正在路上走著,右手還掂著一個袋子在拾著破爛……
朋友說,寶林叔年紀大了,已經離開了敬老院。
我瞬間淚目……
因為我知道,鎮裡的敬老院,囿於種種原因,只能收住身體好點兒的,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人……
也許,這就是“混子”只顧攢錢,連牙膏都捨不得買的原因吧——
聽說他把錢都給了他侄兒,他侄兒才答應在他年老,生活不能自理時,給他養老和辦身後之事……
大老王、老章、老唐、老車、張學友……莫不如此。
逢年過節,總是他們買了東西回莊子裡去瞧自己的侄兒侄孫,卻從來也沒有人來瞧他們。
他們可憐而又孤獨,他們更渴慕親情啊!
我多麼希望老人們的兄弟姐妹們,和他們的兒女,能在逢年過節時,主動接老人們回家團聚下,或者去敬老院看望看望他們……
我只恨自己能力有限,至今只能在心裡默默地惦記他們,祝福他們……
老賈奶奶,還在院裡嗎?她可是答應過我,要活到一百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