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家是虎口大戶,街北頭算是公孫家的地盤。
公孫進昨夜溘然長逝,在虎口也算是一樁大事,他的身後事自然也要大辦。他生養了七子二女,加上媳婦,加上女婿就是十九人——老七公孫俊坐享齊人之福。
更不用論什麼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啥的——枝枝杈杈林林總總,光自己人,算來都有一百零六人。
河南喪葬習俗講究事前準備充分,尤其是家中有年事較高的老人時,甚至提前幾年就預備下了棺木和壽衣。這樣做沒有催老人早去之意,反而受眾人稱讚,認為這樣的兒女有孝心。
公孫進老倆口的棺材七十大壽時早已經備好。
那時他們還健在,所以給他們預備的棺材,叫“壽棺”,當時按慣例漆成紅色。公孫進的棺頭陰刻著一個藍色的“壽”字,老伴的棺頭是個“福”字,字的周圍鐫著金色的富貴不斷頭的吉祥圖案。
當年?“壽棺”做好後,每年都要刷一次漆。然後在棺材頭上搭了塊紅布。
鄭州一帶的“壽棺”又不同。做好後不漆、不雕、不畫,人死後才雕畫棺材頭,俗稱“金材頭”。
漆的顏色也有講究,五十歲以上漆黑色,七十歲以上漆咖啡色,九十歲以上漆紅色。
棺材的用料首選柏木,因為柏木質地堅硬,不易腐爛,民間還認為柏木又可防穿山甲鑽墓齧咬亡人屍骨。
公孫進老倆口的棺材都是用十二根柏木做成,俗稱“十圓願)心”,請的是虎口最好的木匠,東街的唐木匠做的。
壽棺用六塊棺木拼合而成,天蓋)地底)、兩牆兩幫,術士認為代表日月)、兩頭,每一塊都要用獨木做成,俗稱“六獨活”。
也有用四獨木的,兩頭可借用其他餘料,這樣省事省材料,木匠得會計算,精心配搭。但最忌諱用五塊,迷信認為會造成“五鬼鬧房”的恐怖局面。
公孫進老倆口的棺木的長度都是六尺六,內寬二尺一寸。
“六”在河南方言裡音“錄”,與“祿”同音。??“六尺六”含有雙“六(祿)”,取其吉祥意。
棺材板的厚度也有講究,一般底、牆、蓋的厚度依次是“三四五寸)”或“四五六寸)”。除去蓋,俗稱“三長”。兩端的頭都是短的,民間稱為“堵頭”,術士們稱為“彩頭彩尾”,俗稱“兩短”。
一提到棺材,大家自然就會聯想到死人,這在人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都有一種暗示作用,因此也就產生了“三長兩短”這一俗語,隱喻棺材,諱射“死”字,通俗、形象、生動。
當一個人身處危險境地或冒著生命危險去處理一項事務時,親人往往會擔心地說“萬一你有個三長兩短……”即源於此。
公孫明身為長子,系萬千重擔於一身。
他熬了一夜,長跪在公孫進的靈堂前,望著十多年前就已定做好的那口大棺材,心生感慨,當年精心做這棺的人——唐木匠早已駕鶴西去了。
誰能想到,現在棺材已經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了,真可惜了老祖宗那麼多的講究。
他熬了一夜,和兄弟們也爭執了一夜。千頭萬緒,心亂如麻。
父親已經火化成灰,那一小袋骨灰是直接放棺材裡嗎?
最後,老二說,父親好歹也算是虎口名流,順應潮流,還是得買個不錯的骨灰盒好看。
其餘眾兄弟都沉默不語,公孫明也沉默。
天未破曉,殯儀館的車已經來了,大家忙的手腳並用。有人忽然問:
“老七呢?”
老七公孫俊和老大公孫明相差二十七歲,公孫大娘曾經笑著說,俺娘一輩子光顧生娃了……
公孫俊正頭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