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曰:真履實踐。釋曰: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道曰:勇猛精進。三教聖人皆以真心實用為貴,而不使懸虛作事也。
夫修真之道,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窮理者,即窮究此真也;儘性者,即盡此真也;至命者,即至此真也。
窮之盡之至之既皆是真,則不可有些子之假雜於其中也明矣。若有些子之假雜於其中,則心不專,其行不力。
如何鑽入理窟,見的真寶。如何感動真師喜悅,指點理路。故古之聖人,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道門有三乘之法,務上乘者乃上智之人,易於會悟,一了百當,生而知,安而行也;務中乘者乃中智之人,因象會意,聞一知二,學而知,利而行也;務下乘者乃下智之人,極力研究,功深方得,困而學,勉強而行也。
三乘之法,在人量力而行之。然雖分三等,俱要從實地上用功夫。若懸虛不實,略不關心,不但中下之人,終無進益,即上智,亦落於空亡。
昔達摩長廬下功、少林冷坐,惠能黃梅服役、四會磨鍊,邱祖龍門七載、磻溪六年,淨身折肋,志氣倍加。
如諸聖賢,皆是真心實意作事,故能超凡入聖,了卻大事。世間糊塗學人,既入道門,不知所為何事,打混過日。
常在認食上打算,日在是非中出入,狐朋狗.黨,口說雜話,心思雜事。
眼不看祖師法言,耳不聽明人好話。即或誦讀經書,亦是走馬看花,絕不用心思搜尋深義。
即或遇明師聆教,亦是秋風過耳,並不用功夫嘗探滋味。更有一等口孽愚夫,以為丹經不留口訣,不屑觀看。
偶見明人,即欲順手取道。取之不得,即便退步。今日求王,明日拜李,忽然學此,忽然學彼,主意不定,志念不長。
何嘗以性命為大事?往往在道門一世,終無所長,豈不可悲可嘆。吾勸真心學道者,速將懸虛關口打通。
死心踏地,日日在性命上留心,時時在理義上著意,把一切懸虛不實行為,一一改過。
先窮其理,再求其師。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何患大道不明,性命不了乎?
否則,懸虛不實,行事荒唐,虛度年華,心不專,志不致,妄想明道,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