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正斌看到了隨心,隨心也就看見了他。
隨心見曾正斌頻頻望來,就舉手招呼一聲,可不能用“傳音入密”的手段和他說話,怕嚇到他。
順著狹窄的通道進了“知青飯店”的偏屋,曾正斌在門口迎著,喜悅地對隨心說道:“還以為要好久才能見到你們呢!太好了,我爸爸想見見你,他一聽說有好食材,就高興。”
隨心笑道:“我們暑假來江中,就是為問下江中市的各種食材價格,我們剛才就問了好多家,賣東西的個個硬氣得很啦!”說著,指著小蒸籠問道:“曾哥,蒸的是小籠包子還是灌湯包什麼的?”
“咦?你知道灌湯包!這是我爸改良的,有點湯,不多,湯多了江中人吃起不習慣,這灌湯包只有熟人才會點,現點現做現蒸,兄弟,嘗一下?”曾正斌原來是個喜歡說話的。
“哈哈,曾哥,說老實話,我們就是看見了這小蒸籠才過來吃早餐的,一籠有幾個?”隨心高興地說老實話,想起上世實習,在金陵玄武湖門口吃灌湯包的狼狽,那股美味也同時冒上舌端。
“一籠十個。”曾正斌邊說,邊用拇指和食指圈一下,示意大小。
隨心一見,這也太小了,這不比開籠的小母雞下的雞蛋還小嗎?比後世的小籠包還小,好象湯圓,自己一嘴可以放三個,當然,才下蒸鍋的包子很燙,不能這麼吃。果然是御廚的習慣,因為皇帝吃飯,由於菜品多,每樣菜吃得少,御廚養成習慣,做的東西就又少又小了。
不過,隨心又想到灌湯包的特『性』,做大了,湯包皮會蒸穿孔,就只好做成小包子,然後用小蒸籠來配套蒸,看著喜慶,吃著實惠,體現了“名小吃”的特『色』。每一樣“名小吃”,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由時間沉澱出來的精品,體現了民間智慧。
“曾哥,來五籠吧,再來兩杯綠茶。”隨心邊點餐邊和藍萍走向餐桌。
店裡有顧客。
聽隨心不問價就要五籠,曾正斌有點吃驚。
這道早點,一般是周圍的機關單位或企業的領導陪來辦事的外來人員吃早餐時才會點,個人來吃,點的人很少,因為灌湯包做起來麻煩,就很貴,真的貴!一籠要一塊錢,差不多一個青工一天的工資。
這年代,有錢的人不多,大家工資都不高,發獎金,也是去年才開始有,總之,現在若想吃好東西,想大吃大喝一頓,就得沾公家的光。當然,後世更厲害,不過,現在僅隨心知道。
曾正斌也就那麼吃驚一下,王玉梅給他說了藍萍帶的手錶,知道隨心應該是有錢人,一般人家,怎麼會買得起那麼貴的表呢?
而且,曾正斌已有心準備不收錢。
“五籠包子。”曾正斌衝裡屋喊道。
餐廳裡大小六張桌子,四張有人,有一桌坐著四個人,面前擺放著筷子和小碗,這桌人應該就是等著吃小籠包子的人。其它桌上的人在吃炒粉、湯粉和湯圓。
餐廳裡的顧客聽老闆叫著來了兩個大學生,等隨心和藍萍一進門,都一時看傻了眼。
曾正紅出來了,對曾正斌說道:“爸爸馬上出來,讓我們上好茶款待客人。”說著,又飛快地把桌子擦擦,拉開些凳子,請隨心和藍萍落坐。
“大哥,五分鐘了。”曾正紅看眼掛在窗臺上的鬧鐘,提醒道。
見曾正斌衝自己笑著點點頭,立即出去了,隨心也馬上想到是正蒸著的包子熟了,因為火大蒸汽夠,包子裡有湯,傳熱快,蒸五分鐘足夠蒸熟包子,如果蒸過頭了,包子裡的湯變成水蒸氣,體積變大,就會使湯包開裂,失了味道,這應該是傳下來的規矩和實踐得來的時間把握。
不一會,隨心就見曾正斌端著八個小蒸籠進來,放到坐有四個人的桌上,給每人面前擺上一籠,才說“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