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翰林院裡頭的人,比如說當了一個小小的筆貼式。
又或者是其他的閒職的。
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那種讀書特別厲害的年輕進士。
但凡是進了這個翰林院的年輕進士,如果能夠安安份份的從二十多歲熬到三十多歲。
那麼,這些人的未來,那是相當的明朗和廣大的。
很多七品八品,甚至是不入流的翰林院的臣子們,基本上都能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頭,做了一等一的高官。
尤其是地方上的一把手。
就比如說兩省總督。
或者是某省巡撫。
又或者是管理財政的布政司。
有的司法權的按察使。
又或者是道臺一級的地方大官……
這些個進士出身的年輕的才子,由於博古通今,所以特別的見多識廣。
對於宮中的形勢,以及朝廷內外的形勢,他們的眼光都很不錯。
都看得比較準。
因此,這個時候的朝會,愛新覺羅弘曆才剛剛說了,讓底下的人都各抒己見的時候,那些個20多歲30多歲的翰林院的年輕才子們,就在這個時候,爭先恐後的站了出來。
想要在仕途上走得遠。
那就得學會抓住時機,在萬歲爺面前多亮亮相。
自己有才有貌,為什麼不當著這些朝臣們面,多說一說,都講一講呢?
萬歲爺既然都已經說了,讓他們每一個人都各抒己見。
那麼,他們就算是說錯了,就算是表達的某些觀點並不符合萬歲爺的意思,他們最後的時候,也不會落得什麼懲罰。
畢竟,他們一個個的都還年輕嘛。
雖然學識都有了。
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實踐的經驗,少了那麼一點點。
因為眼前的年輕人的實踐經驗少,就把自己手裡頭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這些才子們直接放棄。
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都不會這樣想。
愛新覺羅弘曆非常耐心的,聽了那些翰林院的一些觀點建議了之後。
他又特別主動的,找了其他一些大臣問了。
他在朝會上問了一些問題了之後,他覺得還不夠。
他還讓那些大臣們,都合在一起討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