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電影型別中,戰爭片需要的演員最多。
在沒有特效的年代,為了拍出真實的效果,很多時候需要出動軍隊。
蘇聯拍攝的《戰爭與和平》,《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等電影的時候就出動了駐軍。
內地這邊也一樣。
戰爭大片《大決戰》,出動部隊之多,創造了歷史。
其中最經典的要數《淮海戰役》中,黃維十二兵團那長達兩分多鐘的航拍長鏡頭
伴隨著雄壯的背景音樂,黃維兵團的部隊氣勢洶洶殺奔淮海戰場,看起來可謂是兵強馬壯訓練有素。
這段長鏡頭也曾多次被其他影視劇借用,比如《亮劍》裡就曾出現過。
只不過這個長鏡頭超越了歷史,因為看似簡單的一組長鏡頭實際上展現的是一支部隊的戰鬥力。
用軍迷的話說,如果當年的黃維兵團真能走出這樣的隊形,那他們當年也不會被窩窩囊囊的圍殲。
在畫面中的部隊不論是步兵、裝甲兵、坦克、後勤和工兵都各司其職不緊不慢,整個部隊顯得從容不迫又秩序井然,給人一種大兵壓境的緊迫感。
想走出這樣的隊形,那必須是訓練有素、令行禁止、指揮協調和士氣高昂的部隊才行。
別說他們,就算是當年的華野和中野的主力部隊也走不出這樣的隊形來。
真實的歷史中,即使是老蔣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軍,士兵素質也不怎麼樣。
因為老蔣計程車兵以拉壯丁為主,只是簡單的訓練就拉上戰場,根本走不出這樣高效率的行軍隊形的。
據黃維兵團十八軍軍長楊伯濤的回憶。
當年他們趕往淮海戰場時基本上是亂糟糟的,部隊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官兵沒有經過動員,道路泥濘難走,各個兵種在行軍路上亂成一團,在過河時甚至還淹死了人。
這段鏡頭是由解放軍第十二集團軍三十六師參與拍攝的,這是一支來自中原野戰軍的老牌勁旅,著名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口號就是該軍前身中野六縱在強渡汝河戰鬥中喊出來的。
《淮海戰役》拍攝時,十二集團軍三十六師正在附近冬訓,於是他們得到了這次扮演黃維兵團的機會,地點和番號幾乎都沒變,也是巧合也是緣分。
當然鏡頭中也有穿幫,估計是因為劇組道具或者偽裝不夠,我軍59式坦克堂而皇之出現在鏡頭裡……
隨著主旋律電影的沒落以及製片廠的改制,以後的電影劇組再也不能找來一個主力師,拍攝如此氣勢恢宏的長鏡頭。
即使雷衛東這個穿越者也一樣。
以至於這段長鏡頭成為我國電影史上的瑰寶。
原來的熊貓影業可以說是一皮包公司。
拍攝《夜店》的時候還要去青年製片廠借人借裝置,單獨拍攝戰爭片想都不用想。
但是現在。
看著公司人員名單,雷衛東不由的感嘆。
“老子鳥槍換炮,可以拉出去打一仗了。”
從燈光、攝影到服裝、道具再到沖印、配音,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幾個甚至十幾個人員加盟,更主要的是這些人都是從各大製片廠過來的。
不光專業經驗豐富,還都客串過電影、電視劇,有一定演技,有了他們,雷衛東連群眾演員都不用愁了。
如果不是他們製片廠吃飯都成問題,熊貓影業這邊待遇又好,他們也不會離鄉背井,從國有製片廠跳槽到私人企業。
至於他們的能力怎麼樣?
呵呵!
雷衛東想起了史迪威將軍的一句話,中國擁有一流計程車兵,卻只有二流的軍官,三流的將軍以及不入流的最高統帥。
這句話很合適一些虧損嚴重的國有企業。
內地的工人是最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