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好《夜店》幾號上映了!”看到雷衛東把資料放下,金三爺問道。
“《沒完沒了》12月15號上映,《緊急迫降》12月21號上映,《夜店》和他們正面裝上不好,往後拖三個星期,放在元旦後二週,也就是正月15號上映。
一來時間充裕,有接近兩個月的時間做宣傳,二來,貼近學生放假的時間,讓他們特別是大學生有時間去電影院。”
“那就15號上映《夜店》!”
金三爺點點頭,對雷衛東選的時間很是滿意,距離《沒完沒了》上映時間一個月,正好可以無縫銜接,把利益做大最大化。
“下面我給你說說,票房分成的事,作為新人的你不可能享受小鋼炮一樣的待遇,即使《夜店》質量很好也一樣。”
內地票房分成的背後,一直是製片方,發行方和院線三方力量的博弈。
最早的時候,製片方都是賣複製,沒有票房分成說法,但是到了1993年,連續的虧損逼得製片方不甘心只是賣複製。
於是掀起了電影體制改革的序幕,上面於1993年1月5日發行了“三號檔案”,《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正是公佈開始實行。
一開始,製片廠、發行公司和影院的提成比例約為2.5、2.5、5。
也就是電影的票房,製片廠拿25,發行公司也就是中影拿25,影院拿50,製片方的利潤很低,遠遠低於美國那邊的同行。
不過就是這樣,在院線市場化改制後的一年內,內地影史接連三次重新整理票房紀錄,首部引進分賬片《亡命天涯》。
程龍大哥賀歲大作《紅番區》、詹姆斯·卡梅隆動作鉅製《真實的謊言》接連打破票房紀錄、
而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更是引發全城空巷,創造了3.6億的驚人票房,並將這一紀錄保持了11年。
不過,高漲的票房讓製片方對25分成很不滿意,認為太低了必須提高,雖然不能像好萊塢那樣五五分賬,也不能相差太多。
於是在九十年代中期,製片方和發行方、放映方的分賬比例變成約3.5:6.5,也就是製片方能拿到35。
不過隨著賀歲檔的興起,也就是馮大導演賀歲喜劇的成功及隨之而起的電影商業化浪潮,現在製片方已經將35的分成比例提高到了38。
當然這是馮氏喜劇電影特有的38,其他中小型電影公司想拿到38的分成,必須經過艱苦的談判才行。
就好像,幾年後,電影市場實行院線制改革。
老謀子的“武俠鉅製”《英雄》開啟了電影的大片時代,在角逐中院線方讓步,製片方進一步將分賬比例提高到40,讓“六四分成”成為內地電影市場分賬的主要模式。
但其實只有少部分電影才能享受如此高的比例,一般的中小型電影大體上還停留在“3.8”上下。
直到2008年,因為內地電影票房市場增長率連續六年超過25,加上以馮導為代表的政協委員在兩會上炮轟票房分配製度的背景下,
才以檔案形式下發所謂的“指導意見”,“建議”製片方的分賬比例在“原則上不得低於43”。
自此43成為製片方分成比例,無論電影投資大小,只要上映都享受這一分成比例。
“三爺,我明白你的意思,35的分成我接受!”雷衛東道。
對於事業剛剛起步的雷衛東來說,成名遠比錢更重要,因為對重生者來說,賺錢的辦法實在太多,但成名必須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走,要不然很容易根基不穩。
就好像演技明星和流量明星的區別。
四大天王可以成名幾十年三十年,而四大流量明星,還不到五年就開始走下坡路。
“為了讓電影的票房更高,在票房達到一定程度後,我可以適當讓利於院線和發行。”雷衛東又說道。
“讓利,不錯的想法,既然這樣,我就把院線的代表叫過來,你和他們親自談!”金三爺沉思片刻,點點頭,拿起電話,說道,
“給我聯絡各院線的駐京代表,就說我手裡有一部好電影,讓他們下午都過來,舉行看片會!”
“謝謝三爺!”看著金三爺的動作,雷衛東感謝道。
下午兩點三十分,中影集團一間大型放映廳裡,坐著幾十號人,這些都是中影下屬各省公司的駐京代表,各院線發行的電影就是由他們派人帶回去的。
看著熒幕上計老師拿著槍威逼黃小名、王東方脫衣服,看著兩哥大男人扭扭捏捏的樣子,眾人沒有哈哈大笑,只是面帶笑容做著一些紀錄,或者交頭接耳對電影進行討論。
至於雷衛東,他和陳小二、唐璐璐坐在最後面。
因為電影已經看了好幾遍,雷衛東實在沒興趣再看,閉著眼睛靠在椅子上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