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是內地電影事業的轉折點,也就是在這一年,電影觀影人次下降到105億,比上一年下降27,很多電影院出現虧損。
而之後幾年,內地電影市場更是不斷惡化,95年全國總票房第一次跌破10億,為此上級不得不引進美國大片來刺激市場。
結果,市場開始兩級分化!
一方面美國大片在內地不斷攻城略地,成為票房靈藥,內地華語電影則不斷萎縮,票房和產量都在不斷下降,那一年各大電影製片廠,總共才拍攝了不到100部電影,不到八十年代的一半。
而被進口大片刺激的全國總票房,上升了兩年之後,到了1999年又一次大幅下跌。
光看8.1億的票房比24億少不了多少,也就是下降百分之六十多,但是觀影人次,在1999年竟然不到三億,比起最高峰的140多億人次,下降幅度超過百分之九十五。
慘烈的景象不光讓放映單位難以為繼,將電影院改建出租挪為他用,以此來支付員工的工資和福利。
就是電影製片廠也是哀聲一片。
東北的長影,97年一年虧損3000多萬,到了98年的冬天就維持不下去了,連廠裡職工的取暖費都掏不出。
那可是東北,零下十幾度二十幾度,沒有暖氣會凍死人的,不得已長影把一塊塊地皮賣了出去。
內地電影的發源地魔都也沒好那裡去。
在去年,也就是1998年,在魔都製片廠拆掉所剩無幾的幾個攝影棚時,已經退休的老廠長徐老爺子站在棚前默默無語,當時魔都製片廠已經無地可賣了,只能讓廠裡員工待業。
很多藝術家拿著幾百元的基本工資,連溫飽都解決不了,不得不到處走穴賺錢。
如此慘淡的前景也影響了各大電影學校的學生,大家對畢業之後的前途感到迷茫,也就表演系和文學系好一點。
表演系不用,帥哥美女成群,在顏值就是正義的今天,只要不好高騖遠,幻想著成為大明星,都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溫飽不是問題。
至於文學系,可比表演系金貴多了。
一來人數少!
表演系一個班可以有四十多個人,編劇班這樣的班級能有二十幾個就不錯了。
二來,文學系多的人都是靠才華吃飯,只要你的情商不倒數,畢業之後,養家戶口不難,甚至你只要放下身段,願意動筆——還能發點小財。
這兩年,雖然電影不景氣,但架不住電視劇、廣告等行業蓬勃發展。
特別是電視劇!
為了得到一個好劇本,很多大款,直接用麻袋裝著錢到電影學院敲門,找文學系的人幫忙寫劇本。
雖然價格不是很高,一集也就一千或者幾千元,但電視劇集數多,一次就能賺幾萬十幾萬,看的其他系的同學羨慕嫉妒恨,一點辦法又沒有。
喜歡夢想從1999開始請大家收藏:()夢想從1999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