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前人的勇敢與決絕才贏得了此刻美好。
……
此時,因為隕星不斷髮生環境變化,隕星人的注意力多放到了隕星地面文明的建設上來。
所以,對“火星移民”計劃少有懈怠。
露出九洲大陸的隕星已經足夠隕星人折騰。
隕星人的人口即便翻了一倍,在九洲大陸面前依然十分稀疏。
他們原本的人口也就能填滿三個大陸。
新出現的六片大陸只能執行最優惠的政策,引導人去開荒。
在星球本身資源都享用不盡的情況下,去火星開闢那一畝三分地顯得沒有那麼重要。
唯有那些“火星建設隊”的後人們依然堅持著火星生態城的搭建工作。
他們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將隕星推到火星附近,進入火星的洛希極限之內。
這樣,隕星上的海洋作為流體的存在,一定是先被火星吸引,從隕星流到火星上去。
在隕星上的一部分水流到火星上之後,用“行星推動器”再將兩者推開。
這樣一來,原本沒有水的火星便有了水。
屆時,隕星人有信心將火星改造成第二個隕星。
而失去了一部分水的隕星也將會露出更多的大陸可供隕星人生活。
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他們叫此項計劃為“輸水工程”。
如果是以往,隕星人面對這樣的星際工程,是想都不會去想的。
但成功往往能夠讓人自信心倍增。
“行星推動計劃”的成功,既讓隕星的科學家們感到自豪,也給了他們無形的壓力。
做出怎樣的工程才能夠讓能夠超越前輩的功勳?
這也是新一代科學家們苦苦追尋的東西。
每個能夠當科學家的人都長著一身傲骨。
都想做出超越前人的功績,千古留名。
但在“行星推動計劃”面前,似乎沒有什麼機會能夠讓新一代的科學家們建立超越此項工程的建樹。
“火種計劃”在隕星人全部精力轉戰到地面文明建設上來之後也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