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低效傳輸
很明顯,如果陽光不夠充足,是不可能支撐如此龐大的生物圈運作的。
……
孫志勇句句沒有提地球,但所闡述的東西卻都是地球上的。
大家其實都能夠聽到出來。
他只不過是在借卡爾夫這個想象中的隕星古生物學家之口,來表達自己對地球古生物的一些看法。
那些枝葉碩大的植物和體型龐大的動物,其實就是說的地球的侏羅紀時代。
這一點,學生物學的羅藝婁倒是聽得很明白。
當時學習古生物學課程的時候,“恐龍時代為何能夠孕育出如此體型龐大的生物?”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
考古學家和生物學家給出的共同結論是——那時候的地球環境和現在大不一樣。
巨大的體型需要巨大的能量維持這一點當然從古至今都不會改變。
這跟物理界的能量守恆掛鉤。
生物之間的能量傳遞其實損耗的巨大的,一般情況下只有10~20的轉化效率。
也就是說,你吃一碗米飯,也能夠能夠頂多獲取這份米飯20能量。
而這份米飯由稻穀這種植物經過至少半年的光合作用慢慢累積才能產生。
可能一百個能量單位的眼光照在這些植物身上,才有頂多20被植物儲存了下來。
那麼,兩層能量傳遞換算下來,20乘以20,也就是0.2x0.2=0.04。
也就是說,人吃一碗米飯,只獲得了當時4的太陽能量。
這還是往高裡算的情況之下。
實際情況遠遠低於4。
這還是在食草的情況下。
如果是純食肉動物,那能量的傳遞還要低一個檔次。
這也“一山不容二虎”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一個山上的能量傳遞,也能夠養得起一隻老虎,多了估計老虎會餓死。
根本沒有那麼多動物給它吃。
……
所以,基於這種生物界低能量傳輸的原理。
地球恐龍時代的盛景其實是非常誇張的。
有學者認為,恐龍時代的空氣含量都和現在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