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位優秀的科學家礙於阿爾曼的面子,在閒暇之餘禮貌性地參加了這場“招聘動員會”。
當他們看了《數字生命計劃》的專案計劃書之後,已經開始紛紛搖頭。
“這太扯了,將意識從身體裡提取出來,這簡直就是小孩子的幻想。”
“這簡直就是神學,這不是科學。”
“不,更直白點,這就是迷信。”
“真搞不懂路易斯·阿爾曼為何會讓這種專案透過稽核,在我的印象之中,他一直都是非常沉穩的人。”
“這個小子是個瘋子,在自己父親葬禮上放聲大笑的瘋子。”
“是的,我嚴重懷疑他精神有問題。”
“……”
在劉錦夏的演講會開始之前,在座的人已經在竊竊私語。
有些話,劉錦夏自然也是能聽得到的。
但他並在乎,他的臉上充滿了篤定。
在阿爾曼主持會議開始後,他落落大方地如是說道:
尊敬的各位同仁,首先感謝各位能夠來到這裡,聽我這位“數字生命計劃”專案主理人來講兩句。
我的專案計劃書想必大家都看過了。
沒有看也沒有關係。
我承認,將生命數字化這種設想確實大膽了一些。
但我想說的是,這一定將是未來生命存在的最終形式。
在座的各位都清楚,“永生工程”是“銀河計劃”的組成部分之一。
我們的“銀河計劃”簡單來說就是想要我們的載人飛船能夠駛向星辰大海。
在眾多科學未來可預見的評估之中,人體壽命問題是阻礙“銀河計劃”執行的木桶短板。
所以,我們一直在“永生工程”之中主力研究冬眠技術和冷凍技術,力求能夠讓我們人體能夠去和時間數以千計的“星際旅程”做匹配。
用減少生命消耗的方式,做時間旅行。
而且,即便是這樣,離著我們星際旅行的理想依舊相去甚遠。
……
我們之所以去做“銀河計劃”,無非是想要讓我們的文明在宇宙之中獲得更廣闊的自由。
為什麼不轉變一下思路呢?
如果能夠將我們的生命轉化成能夠在宇宙中自由遨遊的形態。
我們不就獲得理想之中的終極自由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