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欣在自己的“雲端記憶”中搜尋餘子風的這張臉,就算是自己在過馬路的時候離著十幾米看到過餘子風,“雲端記憶”也會呈現出記憶片段來。
但,檢索的結果顯示:自己與餘子風在問診之前根本沒有遇到過。
而對方卻信誓旦旦地說“我們又見面了”。
……
這或許還無法讓喬欣這個主任級別的心理醫生感到恐懼,因為這不能排除餘子風的另一個人格是個“戲謔型人格”的可能性。
這種人格總是以戲謔別人為樂,有點像“joke”。
那是一種將“製造怪異”和“製造恐懼”刻在骨子裡的人格。
喬欣就曾經有幸遇到過一個,誘發這種人格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長期得不到別人關注,總是喜歡製造怪異來引人注意。
每一個“小丑”的背後都有一個驕傲且孤獨的內心。
……
但,喬欣在對方說出“你好,小喬,我們又見面了”這句話的語調中聽到了一種熟悉感。
每個人的音色不同,語調也是不同的。
作為心理醫生更會注意到這種細節,語調也是表現情緒和性格的方式。
自信的人和自卑的人說話語調差別就非常明顯。
少年的人和老年的人說話語調差別也非常明顯。
對方剛剛說那句話的時候明顯是個“老人語調”。
而且,自己意識之中立刻檢索到了患者劉大雄另一重人格的語調。
兩人說話音色一點都不一樣,劉大雄的嗓音粗狂一些有點菸嗓,而餘子風的嗓音很清澈還有點少年感。
但語調是可以一樣的,就像小孩子也經常喜歡模仿老爺爺的語調說話一樣。
而此時,餘子風另一個人格說話的語調和劉大雄另一個人格的語調並無二致。
再結合“我們又見面了”這句話,很容易讓喬欣的大腦本能地認為這兩個人格是同一個。
但是!
一個人出現兩個人格,出現三個人格,哪怕是十個人格,都不稀奇,因為一個人精神分裂成多少人格都是符合基本邏輯的。
就像一條藤上長七個葫蘆娃外加一個葫蘆妹妹都很正常。
而同樣一個人格出現在兩個人身上這種事太不符合科學邏輯了。
這就跟兩棵樹長出了一模一樣脈絡的葉子一樣。
可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