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機閣主殺伐,人間閣主符篆和煉丹,地脈閣主馭獸和風水,看似要弱其他二閣一籌,但要知道...
由蟠螭洞龍脈衍化而出的術法才是三才閣乃至其他上三宗的立宗之根本,龍脈即風水氣運,類似於一種天地靈氣般特殊的存在,乃是天地六氣中的一種,是一種不需煉化的天地靈氣。
風水師完全不需要煉化龍脈,就可使運其衍化出萬般術法,是為一種更蠻橫的手段,所以自古以來風水師這個職業一直受人尊重。
其實,陣師和風水師二者也是相輔相成,南門浦也是看中了林靜閒的陣法造詣才極力要求掌門喻致意讓他留在地脈閣修行,若是日後當真像他南門浦所想,林靜閒可以撼動蟠螭洞的三條龍脈的話...
來自蟒雀陂的威脅就可迎刃而解!
南門浦目光深沉,能以武夫的身份而擺佈靈氣陣法,而不是藉以煉氣士的身份,足以說明林靜閒有勘破虛妄的能力,於無形處見有形,從而才能依據天地氣勢隨和改變自我,變通之後就能列陣。
這種天賦,自古少許人也!
蟒雀陂和蟠螭洞兩處仙地,自從天下地脈之氣衰微,漸入末法時代後,兩地之間的關係就勢同水火,水火不容!
若是蟠螭洞九宗能好好護佑並使運境內得天獨厚的三條龍脈,就可以完全不懼蟒雀陂的威脅。
可以說,喻致意在為蟠螭洞搏一個勝的機會,而林靜閒就是他的壓勝之法!
可能連林靜閒都不知道,此時的喻致意在他身上下了什麼樣的注。
如今林靜閒眼前的這座檀香小築便是一座藏經閣,不過其中經書大多上研修風水之類的典籍,裡面人並不多,還有一個趴在案牘上看守門房的瞌睡老者。
南門浦在閣樓外止步,林靜閒回首不解地看向他。
南門浦從袖口中拎出一枚綴著灰色流蘇的令牌,牌案圖文古樸深遠,縱橫嶺崗、無垠雲海,以及天地二格之中夾雜的人像——伏羲大祖!
“此乃三才令,這是外閣弟子身份令牌,可藉此出入三才閣的一些場所。令牌流蘇色灰,意味著人格,同樣,玄黃之色的流蘇代表著地格,身份也就是所謂的內閣弟子。依次而來,湛藍色流蘇則是內閣師兄弟中的佼佼者才可以佩授。”
林靜閒默然,結果後瞬間意念相同,這三才令其實算是半成品的咫尺物,其中的須彌芥子天地不是很大,僅存有三襲灰色的宗派制式長袍。
他手指在腰間瀟雨上輕點,原本身上的衣袍頓時被收入其中,只剩下一身褻衣,當他大拇指輕輕摩挲三才令,一襲灰色長袍瞬間罩在了他的身上,乾淨利落。
最後,林靜閒憑空從袖口的夾層中摘取一支玉簪,夾在指間,兩手向後攏起原本披散凌亂的墨髮,將這支簪子斜插入髮髻當中,然後撣去大腿處的衣衫褶皺,整個人顯得十分溫潤如玉。
南門浦啞然,堂堂聚雲秘境中的第一狠人竟然也會有這頗有書卷氣的一面,簪子一別,倒有些夫子先生的意味了。
林靜閒俯身抱拳,南門浦頷首致意,身影消失在林間。
稍許,林靜閒輕撫髮髻處的玉簪,嘴角不禁上揚,露出一絲弱不可察的微笑。
這枚玉簪,乃是昔日他在蓮花鎮的芙蕖橋端與江初予別離之際,他心中不落忍,忍不住喚了她一聲,江初予小跑過來從自己的髮髻上摘取下來送給他的這枚遊鯤雕案的玉簪,美名“雲儀簪”。
在林靜閒的這裡,是江初予貼身佩戴許久的雲儀簪,而在江初予那裡,則是林靜閒悉心挑了許久的鳳眼琉璃璫,這兩物,算是二人心意的寄託。
在和無精打采的門房張老打了一個照面後,林靜閒徑直走入藏經樓之中,引入眼簾的就是兩側高腳書架上琳琅滿目的古籍,陸續有弟子踏梯扶欄尋究書目。
因為這座藏經閣不光上藏有關於風水堪輿的典籍,還有各種符篆圖錄、佈陣八卦、妖獸圖鑑,以及煉氣法術,所以往來者芸芸,除了地脈閣弟子之外,還有天機閣和人間閣的弟子往來其中。
雖然這裡人群聚眾,但絕無高譁喧吵之音,因為藏經閣有藏經閣的規矩,閣內絕不允許大聲吵鬧,如果弟子間起了衝突,不等二人大打出手,若是吵醒了門房前打瞌睡的那位,就不免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因為知道那位老者的厲害,所以藏經閣自來都是落針可聞,安靜得可怕!
不過呢,林靜閒倒是在這藏經閣中見到了昔日許多“朋友”,皆是在聚雲秘境中被他敲了悶棍的倒黴孩子,不過此時卻沒有一人認出他來。
畢竟當初林靜閒一直戴著關雲長的面具,唯一一次拋頭露面還是在逃離寶瓶山巔時遠遠回首一望,很難看得清他的相貌,只知眉眼大致輪廓,應該是個英俊瀟灑的濁世佳公子。
不過還是有少許人覺得他眼熟,不禁抬頭打量他幾眼,然後繼而將視線移開,並無太大反應。
倒是一些女弟子,師妹或師姐之屬,很多人在將視線投到他身上時就再也難以離開,看著他的樣子略微失神。
高挺的鼻樑,精緻清澈的眉眼,一襲乾淨利索的灰色長袍,雲墨烏髮梳成馬尾自然而然搭落在背後,一支生趣的玉簪畫龍點睛般斜插在髮髻之中,一股純粹的書卷氣油然而生。
這種書卷氣,他們只在三個人的身上曾經見過,分別上月漾書齋齋主東皇、嵌風師塾教書先生何為,以及當今三才閣掌門——喻致意。
而在如今,這少年竟然也有近似於三者之間的書卷氣,讓人看著舒服。
所謂“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也不過如此!
林靜閒顯然也注意到了此時的尷尬情形,略微移步,翻合手中託著的經卷,來到一個較為偏僻無人的角落。
他翻閱手中《葬經》,開篇即點出風水之意:“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林靜閒皺眉認真揣度其中深意,態度倒是頗為認真。
喜歡神秀天師請大家收藏:()神秀天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