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身女子王麗蘋,在十多年中,苦熬,打拼,積累了經驗,長了見識,學了本領,她在籌劃更大的計劃,也叫野心。
她安排好了兒子上學的事宜;便快馬加鞭找到潘啟貴,與他共同商與茶商見面事宜。
三天遊玩,也夠開心的了,茶商還是沒有時間脫身,便叫王麗蘋先回去,去是一定要去的。
最後還說,最多不超半個月,他去,也不是一個人,如技術人員,若是可行的話,還得留下管理人員,下半年就開挖,開春就種茶。
在回去的路上,王麗蘋在想,家那邊的事還沒有弄好,幸茶商事務纏身,要不然還不好交待。
她很清楚,最主要拿下潘啟貴,雖說潘啟貴不是一個古板的人,也不能說是一個有開拓創新之人。
他界與這之間,要說服他也不是一件易事。
拿下他這事就算成功了一大半,萬一潘啟貴吱吱嗚嗚怎麼辦,有風險,那樣不能幹,那不能幹,你對他有折麼?
萬事齊備,只欠東風。潘啟貴這一關非得過去,過不去便是無本之木,無米之炊。
因為茶商能來,說明土壤是沒有問題的。
王麗蘋要想得細些,複雜些,每個人都是想思的牢籠,要想打破不是一句兩句話,誰都願做觀望者,看別人成功,最後來跟風。
一旦失敗了,他們這些觀望者,就會手插著腰說:“我早說過,這麼幹不行,失敗了吧。”
曾經魯迅先生曾稱讚:“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螃蟹形狀可怕,醜陋兇橫,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確實需要勇氣。但誰是天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
這是多少年前事了,到現還是不斷的說,可又有幾個走出條條框框架呢?潘啟貴也不例外,要想說動他,會有一番周折。
王麗蘋上來沒提茶山之事,一個字也沒有說。她先傾訴這麼多年來的苦,在外受的罪,遭別人冷眼。
潘啟貴聽了,有些心寒,深知一個女人在外是多麼的難。
王麗蘋拎著兩瓶尚好酒,拎著有些彆扭,到他家她是不會去的,到辦公室她更不能,這事沒有定下來之前,還是隱蔽些好。
王麗蘋為這事冥思苦想了好幾回,關鍵這個專案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這才是核心價值的問題。
作為一村支部書記,自然要考慮本村經濟發展,這是根本。
她知道,她想到的他也想得到了,但還是要從這方面突破。
潘啟貴聽完王麗蘋的一番訴說,心裡很清楚,說來說去,她的用意就是茶山。
這荒山放著也是放著,只能長出一些雜柴,現農民也不砍柴,也燒上了液化氣了,有能一點的,燒起了沼氣。
潘啟貴沒有繞彎子,直截了當說了自己的想法,這件事是好事,但關係到上百十戶的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
“農民益利無小事。”王麗蘋插了一句。這是要擺在重上重的位置上。
“有些農戶山上就有茶葉,有的還栽有杉樹,這就設及到評估的問題,他做了大量的工作,還有幾戶至今還沒有明確的答覆。”
王麗蘋靜靜地聽著。
潘啟貴接著又說:“村裡正在考慮招商引資的事,誰來引資,恰好你來了,這邊你大可放心,村裡的事我來安排。就是這幾戶要給一些補嘗。”潘啟貴說完看著王麗蘋王。
麗蘋說:“那是當然,但是一定要平衡,不是誰鬧得兇,就給誰多,畢竟我們是來投資,不是一拳頭的買賣,是長期的,這一點要讓農民知道,細水才長流,日子要長算,不能看眼前,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