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一年多了,潘啟海杳無音信。
王麗蘋從不去胖小姨子小店裡買東西,走路都繞開小店走。
偶爾碰到,大路沖天各走各邊。
潘啟海對兒子也不問,婆婆在這其間也來過一次,是找兒子要點錢,回去購點瓦,將自家的房子漏翻一下。
婆婆開始還認為啟海是躲著她,住了兩天,看來兒子真不在這裡了。婆婆在臨走之前,還到村裡幹部那裡,尋問過潘啟海的情況,說:“兒子自從出來就沒有寄過一分錢回家。”
村支書毫不客氣地說:“你兒子是個風流浪子,同我們這一個比他大好幾歲的女人同居,半年辛苦錢都花在那個女人身上。”說得老太太,臉紅一陣,白一陣。
老太太本想找幹部說說,讓他們來評評理。沒有想到兒子是這麼一混蛋。
最後村支書說:“沒錢呆不下去了才走的,你兒媳沒有同他吵嘴,村婦女主任為這事還上門調查過的。”
“也許沒面子見父母和鄉親吧,到外去賺大錢去了,賺到錢他一定會回來的。”在一旁民兵營長講起了風涼話。
知子莫如母,婆婆知道兒子的德性,沒想到,到外面還是這個樣子的。
因兒子來時,對父母發過誓,一定要好好做事,決不把潘家丟臉。
村幹部說了些不好聽的話,她腑都氣炸了,生了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只得忍著。
儘管是這樣,王麗蘋以道義的名義給一些錢。
還說:“無論怎樣孫子還是她們的孫子。”
婆婆也想帶孫子回家,又怕沒有能力撫養,孩子都十幾歲了,懂得一些事了,只好作罷。
“婆婆,爸爸走了,等我長大了掙錢養你們。”孫子這句話,讓婆婆很感動,又說不出的酸楚。一時間老淚縱橫。
“婆婆別哭。”孫子用小手擦試婆婆臉上淚水。
“不是哭,婆婆高興,孫子懂事了,是你媽教育的好。”這是她發自內心說出來的。
“媽你別急,人是一定沒有事的,有事就會通知到家的。媽你放心,這些錢不夠回頭再寄過去。”王麗蘋看著風燭殘年老人心不忍。
“夠了,夠了,家裡這季茶葉收成還好。”老婆婆這麼一說,王麗蘋心也放下了。
婆婆也很知趣,沒有伸這個腿,過去古里古怪脾氣也沒有了,這都是歲月磨勵的結果。
王麗蘋也如實說了:“哥的廠辦不下去,也要轉行,主要是外面沒有了訂單,我出得到外重找事做。”
“苦了你娘倆了,我們做老的沒有本事。”
“媽,不說這個了,日子慢慢過總會好起來,現國家對農村的優惠政策很多。”
“在農村,確定最低生活保障物件時,同等條件應對老年人優先辦理,村裡會考慮你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