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韓信在闊別了幾個月之後,再次上起了早朝。
金鑾殿上。
早朝隨著女官一聲:“有事起奏,無事退朝。”的例行唱諾下,正式開始。
“臣有事啟奏。”
“微臣有事啟奏。”
“小人有事啟奏。”
“末將有事啟奏。”
女官話音剛落,左右兩排就同時出來好幾個人拱手要啟奏。
不過出來的幾人,很顯然也想不到一下子出列這麼多人,眾人相視一眼,有點不知所措。
坐在龍椅上的韓信看的有趣,不過這時,他也發覺大乾的早朝有點混亂無序。
“看來,是要定下一些部門的主腦了,免得每次大家都像搶答一樣。”
想到這裡,韓信開口道:“常言不是士農工商嗎?雖然在我大乾無高低貴賤之別,不過今日啟奏就按這順序吧。”
“謹遵聖諭。”堂上眾人拱手應道,然後出列的人也紛紛退了回去。
金鑾殿上一陣沉默,大家也不知道誰該第一個站出來說話。
韓信看的好不自在,在龍椅上挪了下身子道:“大乾新立,各項制度都在試驗著進行,既然這樣,朕首先拋磚引玉,定下幾道規矩。”
說完,韓信微微一頓,見堂上眾人都在凝神傾聽,他繼續道:“在場的諸位都是大乾高層人物,都知道這天地的局勢,今後朕多數時間勢必在外領兵,無法兼顧朝局,是以,大乾的內政制度只能新創,無法按古例施法。”
“在這裡,朕決定設一內閣制度,何為內閣,就是跟隨朕出兵在外,輔助朕處理朝廷大小事宜的組織,至於內閣人員可多可少,暫時由各部尚書和參贊謀士構成。”
“恕臣等不是很明瞭,陛下可否詳細說明。”戲志才見有些人一頭霧水,代替眾人問了出來。
韓信只好解釋道:“簡單來說就是,大乾朕最大,內閣次之,各部尚書再次,尚書負責下達命令,侍郎帶領官員處理問題,至於各地的村、鎮、縣、郡、州還是由朝廷任命的官員處理。”
“他們聽從各部侍郎的意見,當各部尚書和侍郎意見同時下達時,底下官員聽各部尚書的話,當尚書意見和內閣意見同時下達時,下面人必須聽內閣的意見,當朕的意見和內閣的意見同時下達時,下面的人必須聽朕的意見。”
“這麼說,爾等可聽明白否?”
韓信話音剛落,堂上眾人異口同聲地道:“臣等明白。”
韓信點點頭,這樣一來,如果把這樣的政策讓百姓都知道,大家就知道皇帝的命令最大,任何話語和他的意見相左,就必須聽他的。
也就杜絕了底下人想架空上層人的做法。
“好,既然大家都聽明白了,那麼朕接下來正式任命幾個部門的尚書,任命後的尚書自動升級為內閣成員,以後隨朕出征域外,協助朕處理政事。”韓通道。
聞言,底下的文武官員心神一振,各部尚書,自動成為內閣成員,輔佐陛下處理天下政事,真的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誰都期待著聽到韓信口中吐出他們的名字。
當然,一些人見自己無望,也想著退朝後馬上去各部尚書面前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