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是死,也要死在昭帝的前面。
“我得照顧好你,保護好你。”王友補充道。這個黑頭炭臉的粗獷漢子,眼裡已有些溼潤。
昭帝見這壯碩的漢子眼圈發紅,就要哭出,不禁啞然失笑,輕聲道“王叔,守好城池,就是給我的最好報答。不要擔心,太爺爺會跟在我身邊,保護我的安全。”
“好!這一次,就讓我與梁京城共存亡,城在人在,城亡人王。”
王友葬了傷感,堅定的道。
翌日,小雨綿綿,涼風拂面,梁京城沉淪在一片白霧之下,羌笛聲悠悠。
朝堂之上,昭帝因為薛乾就“義正言辭”“理由充分”順應天道、揭竿而起,討伐昏君的做法勃然大怒。百官驚悚,立於朝中沉默不語,生怕被遷怒,誰知昭帝再以昨日無奏之事,罰了朝中半數以上的大臣,獲斂了不少金銀財寶。
這筆錢,他要留下來,交給那些為國捐軀的戰士家屬們。
梁京城風聲鶴唳,有坊間傳聞,梁京城即將大亂,陳國即將動亂。人們憂心忡忡,惴惴不安。有人拖兒帶母,舉家遷移,希冀找到世外桃源之地,免去戰爭的紛擾,安渡餘生。有人義憤填膺,辱罵薛乾大逆不道,也有指責昭帝無所作為者……一時間,各種流言蜚語在城中瘋傳,人們越發惶恐不安。
兩日後,一支多達五萬人的軍隊,駐紮在了梁京城外,同時,守護整個梁京城的十萬大軍中,有將近三萬將士也走出了梁京城。隨著那厚重的硃紅色大門徹底關上,整個梁京城,陷入了絕對的恐慌中。
正在這時,一道由昭帝親自擬下的聖旨傳了下來,瞬間安撫了城中百姓的心。
沒有人能夠想到,年僅十六歲的昭帝,竟不忍看到城中百姓遭受戰火吞噬,不忍看到萬千百姓因此流離失所。他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御駕軍中,死守城外,與梁京共存亡。
簡單來說,就是在梁京城外,與叛軍來一場生死決鬥。
一些曾謾罵他無能,嘲弄他無用的人,在得知這件事後,都羞愧的低下了頭。
他雖貴為一國之君,但他才十六歲啊,還是個孩子,卻要承擔起那麼大責任,將生死置之度外,守護梁京城,守護整個陳國。
他甚至沒有調動邊疆的一兵一卒,也沒有徵用一個兵馬。
直到這一刻,人們才感受到了他的好;直到這一刻,人們才知道昭帝有多勇敢;直到這一刻,人們才知道昭帝有多偉大。
這個是英雄!
有人因為這個明君喜極而泣,有人因為這個明君不甚惋惜,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而對於判亂分子的薛乾,被罵了一個狗血淋頭,祖宗八代都被人找出來唾棄了一遍。
梁京城樓上,王友身披鎧甲,手執一明晃晃大刀,垂頭眺望被三萬將士護在其中,正氣凜然的昭帝,心裡百般不是滋味。
他答應了昭帝守護好梁京城池,卻沒有想到,昭帝會離開安全的皇宮,親自率軍抵抗叛軍。
叛軍之多,恐有十萬以上,又得十二們宗門的大利支援。而我軍,僅八萬將士。就連城中剩下的七萬將士,也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
昭帝身單力薄,還將他最信賴,實力最強悍的侍衛隊留在了這裡。
王友突然明瞭昭帝當是對他所說的話,那一句“拜託了”,到底是蘊含著多少心酸和無奈,以及期望。是孤注一擲,是別無他法,是對他王友赤裸裸的信任。
這城中七萬將士是否會判變,直接關係到梁京城的失收。
而他與這一百二十名侍衛,是守護好梁京城最後一道城牆的關鍵,意義重大,不容有失。
王友心裡好難受,緩緩轉過身,眼圈都已通紅,他瞧了又瞧眼前這一眾身材魁梧,氣息深沉的錚錚鐵漢們,忽覺嗓子裡堵著什麼,很不舒服,讓他哽咽了。沒有辦法,他舉刀嘶吼,啞著聲道“守住梁京城,勢與梁京城共存亡。”
一滴淚,終是在這個黑臉壯漢的眼眶裡盛不住,滑了下來。當著眾多將士的面,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竟然哭了。
昭帝的侍衛隊,從來沒有正隊長,他是這群侍衛的領導者,他有權利決定他們的生死。但這般以殉國難為己任,雖義不容辭,但和送死有什麼區別,他心怎能割捨?
“守住梁京城,勢與梁京城共存亡。”
“守住梁京城,勢與梁京城共存亡。”
“守住梁京城,勢與梁京城共存亡。”
……
一百二十位同樣身被鎧甲的侍衛不懼生死,慷慨赴義。振臂呼應,其聲穿雲裂石,震耳欲聾。身旁的將士見此無不動容,不約而同的唱起了壯哉軍歌。
這一夜,梁京城下燈光通明。千嶂裡,篝火遍地,有軍歌飄遙萬里,響遏行雲。
喜歡青雲之上請大家收藏:()青雲之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