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放來了一個貨賣三家,賈詡不僅不覺的這個主公沒有信義,反而認為秦放英明的很。
亂世之中叫就信義,那不是信義,而是傻。
賈詡屁顛屁顛的去處理這件事了。
戲志才返回幷州彙報,是需要時間的。
此刻的青州,劉備佔據了北海郡之後,做好防禦,關羽、張飛兵分兩路,不斷朝著東部壓迫。
孫堅的水軍封鎖了真個沿海地區,不斷襲擾,且已經開始登陸。
左右兩側的合圍之勢,已經開始形成。
青州的將領都不是傻子,北海郡那邊遲遲沒有傳來曹操攻打訊息,他們現在的活路,只剩下了投降,唯一的遲疑,就是投降誰。
孫堅還是劉備!
思來想去,很多人最終選擇了劉備,劉備怎麼說也是皇叔,還有一點,他打著的是大漢的旗號。
大漢,那就是秦放啊,秦放現在勢力強大,如果曹操這次被打殘,這天下早晚都是秦放的。
現在投降,以後也就不用在投降一次了。
劉備的勢力因此擴張的極其快速,這讓一同出兵的孫堅,自然是不滿的。
雙方的聯盟,本就是為了瓜分曹操,壯大自己,雙方利益之間,還是有矛盾的,要不然,當初也就不會在廬州和九江兩郡打的你死我活了。
但曹軍投降都是自願的,孫堅也沒有辦法,唯有加速前進,佔據更多的州縣。
劉備和孫堅的聯盟開始出現問題,遼東這邊,也沒有了開始的那般穩定。
公孫淵本以為曹操拿下幽州之後,會趁勢攻打遼東,這才留下了袁紹,想的是合二人之力,共同對抗曹操。
但曹操根本就沒有攻打遼東,袁紹呢,倒是不穩定起來了。
又是派使者前往沿著海陸前往徐州和揚州聯絡劉備和孫堅結盟,又是接見了呂布派來的陳宮,也是為了結盟。
不僅如此,袁紹大軍打的夫餘不斷後撤,袁紹的實力不斷提升,以前的夫餘,公孫淵對付起來,都有些吃力,現在的袁紹,枕戈待旦,就那麼趴在遼東的北邊,公孫淵現在是覺都睡不好了。
思來想去,公孫淵想出了一個主意,袁紹不是喜歡四處討伐嗎,他就給袁紹找了一個對手——高句麗。
高句麗跟公孫淵一直不對付,公孫淵的父親公孫康曾經大破高句麗,迫使高句麗稱臣多年,但公孫康死後,高句麗漸漸的開始翅膀又硬了。
公孫淵很多次都想出兵討伐高句麗,一來實力不足,而來公孫瓚當初在幽州,虎視眈眈,在加上中原戰火頻繁,誰也不知道,啥時候戰火就會燒到遼東。
為了儲存實力,他選擇了隱忍和等待。
現在袁紹這現成的兵馬要是不用,豈不是傻,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希望袁紹能跟高句麗互相消耗一下。
袁紹聽到這個命令之後,二話沒說,派出了大將顏良、文丑、謀事田豐提兵十萬,繞過遼東,直取高句麗。
各地都在開打,許昌的秦放現在卻在研究一個新的問題。
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冷靜,他終於發現了一件事情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