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李弦終於向已經站在旁邊向自己問了三遍問題的方不厲回答道:
“我要是給你講這其中的原因,又要耗費很多的唇舌。我們把注意力回到現在的情形上,你知道我現在正在刷劉備的好友度,你們還記得我讓狼兵對皇帝說出來的那些話嗎?”
見燕時彌沉默不語,方不厲便開口說道:
“好吧,問你不說,又反問到我了。你當時讓他記住,到時候對皇帝說明劉備身份乃是大漢的宗親,又說了他之前所做的兩件事情,讓狼兵表達你的意思——讓皇帝信任劉備。大致是這樣吧?嗯........可能現在的這個時間就是狼兵說出那些話的時候,但這些話有什麼用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李弦一挑眉,正色說道:
“你要知道誰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劉備最需要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方不厲想到之前發生類似的事,只好無奈的苦笑一聲,回答道:
“我說了你又要說不對,那我就隨便說一個吧。他最需要的是兵?要知道關,張三人都是大將之才,卻沒有施展才能的基礎,他們要是有了兵,就可以成為陶董聯盟中的一路諸侯,建功立業。”
李弦搖了搖頭:
“我知道大家都是從那個世界來的,所以都很重視實際利益,所以思考什麼都是從很實際的地方開始。劉備當然很缺兵,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可是他最缺的卻不是這實際的、現實的問題,而是這個世界中的獨特的限制,那就是名。你們知道劉備其實從來都沒有被別人認可嗎?他缺少了可靠的名作為建功立業的基礎。
甚至,這個人前半生的經歷都在證明一個道理。
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之中,名所代表的幾乎是一切身份與地位的根基。有名的人,才會被人所尊重,才能被上位者重視,有名之人行天下時,就算什麼事都不做,都可以直接從各個方面得到極為優越的待遇。
可是無名之人就算有著卓越的才能,想要得到什麼都要難上許多倍。這就是劉備面對的最艱難的問題。他不過是織鞋販履之輩,白手起家,毫無根基,當然沒有名。
在大漢,出事做官的最基礎的制度就是舉孝廉,而孝廉本意就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這就是入仕所必備的的名聲。
可這其中的本質倒像是特意設定的障壁,世家子弟獲得名聲的途徑當然比普通的寒門要多上許多倍,他們自幼家教有方,出入華庭,及至長大,又學於大儒門下,才學和品德傳於達官顯貴之中,之後的入仕做官也就當然順遂。
就像你們聽過的,在這個世界中,最響亮的名聲是誰呢?
我行遊諸侯之地,四世三公的名頭可真是不同凡響,好高的門庭,好大的望族。你們看那袁紹,此人曾輕而易舉的說動何進除宦官,此際又正大光明的成為盟主,諸君以為他靠的是什麼?”
李弦說到這裡,嘆一口氣,又接著講述道:
“可我們的好戰友劉備就不同了。回望劉備的前半生,助朝廷平黃巾之亂,隨諸侯一起討董,甚至曾在虎牢關下與其兩兄弟一起硬抗呂布,做的大事可謂多了,其中的艱難與辛苦也不必說。
可是他得到的是什麼呢?
無論去到任何地方,見到任何權貴,劉備第一時間收到的幾乎都是不屑與冷眼,嘿,這織鞋販履之輩的名頭,作用幾乎要堪比胯下之辱了。
有這樣的名頭在,便沒有人在乎他是不是有卓越的才能,沒有人在乎他是不是有高深的謀略,他曾經多次的向別人介紹起自己的出身,可他和別人卻彷彿永遠都隔一層天塹,他們的表情和態度都在表達著:我們的地位永遠都差著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的態度。任憑劉備如何積極的努力,都無法改變。
恐怕這許多碰壁,足以令一個人激憤不已了。
劉備卻不同,我可是親眼見過了幾次他不卑不亢的介紹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的樣子,雖然沒人接這話茬吧。但有如此的際遇,這名之一字,他體會的大概比別人都深刻得多,而心懷大志的人卻不斷地遭遇這樣的經歷,心中塊壘怎能平?
群雄討董,也正是一個恰好的時候。
你們一直都在西京,沒有去看過分駐在各處的諸侯,我卻曾經親眼見過。你們還不知道群雄討董已經陷入了僵局之中,當下的每一路諸侯都在互相猜忌,在見不到光的地方劃分利益,沒有一個人真正的出力想要幫助大漢,或許還是有的,可是就算驍勇無比的孫堅曾經攻下洛陽,也要在後方袁術斷絕糧草的時候,潰敗而走。
真正有足夠軍隊和力量的諸侯在幹什麼呢,他們不慌不忙的屯兵積糧,儲存著自己的實力,開府設宴,歡樂無邊。
這是我看到的,也是劉備所親眼看到的。
就算是曾經為了朝廷積極的奔走,竭盡全力的建立功勳,面對這樣的情況,恐怕也要有些心冷了,但我以為這劉備並非是普通的人,他的心就算有些冷了,也會愈加的堅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