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點了點頭,說道:“沒錯。”
“臣斗膽,倒是能夠猜測出陛下的幾分用意,但是也可能陛下有更周全的考慮。”柴昭說道。
“你有什麼想法?”楊廣問道。
“陛下當真要聽?”柴昭問道。
“不然朕召你過來作甚?”楊廣說道。
“那臣要是說出來,陛下覺得臣說的不對呢?”柴昭問道。
“你說出來,朕聽不聽你的,決定權在朕,而不在你。”楊廣說道:“你說便是了。”
“那臣就將臣自己的愚見說給陛下聽了。”柴昭說道。
楊廣微微點頭。
“臣覺得,把喜愛興修長城是好事,畢竟這一路走來,過長城,長城破敗,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各州郡縣有自己的城池,假設說,城牆壞了,當地官府必定出錢修繕,因為這是一城之門面,而長城呢?工程浩大,但是可以說的上事咱們大隋的城牆,咱們大隋北方的屏障,門面,自家的牆,破損了,要修,這是能夠說的過去的。”
這一點,柴昭無法去說什麼。
當初春秋戰國之際,大家都修,後來秦朝一統,也修,到了隋唐時期,也修。
到最後保留的最好的,是明長城,明朝也是耗費了大力氣去修長城的。
為什麼要修長城?長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臣覺得,修,不能現在修。”柴昭說道:“陛下這次北上榆林,巡遊草原,是要去見突厥的啟民可汗,這還沒有到榆林呢,就要先修長城了,若是傳出去的話,是否會嚇到突厥人?”
“繼續說。”楊廣給自己倒了一杯酒水。
“修築長城,防範的是北方草原上的部族,這一點,相信天下百姓心裡都是這麼認為的,這一點,連草原上的人也是這麼認為的,陛下皇駕出長城,巡遊榆林,前腳要往那邊走,後腳就開始修長城了,臣覺得,這回令草原上的諸多部族多想,
這突厥現在不如咱們大隋,大隋天威之下,突厥人還以為,陛下是接見啟民可汗之後,要對突厥動手呢。
臣怕,萬一突厥他們心裡一害怕,怕過頭了,就想要跟咱們魚死網破,陛下在外,也不安全,而且,這次陛下是去巡遊,糟心的事兒,能避免則避免吧。”
柴昭說這些話,完全都是以楊廣巡遊為出發點,看似是對楊廣很好的建議。
而楊廣也聽進去了。
“那你覺得,長城這邊兒,什麼時候開始興修為好?”楊廣問道。
“陛下,再有十個月八個月的,通濟渠就能開鑿完畢了。”柴昭說道:“臣覺得,修築長城的事兒,應當等到通濟渠開鑿完畢之後,再行開始,那時候,陛下也已經從榆林回到了關內,安全方面無須再擔憂,另外,朝中一下子負擔兩項如此重要的工程,也是怕出什麼差錯,陛下,老話說的好,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既然楊廣主動讓他說了,柴昭沒有那個能耐能夠說服楊廣改變想法,而且,詔書都已經發下去了,那就想辦法減輕一下朝廷的負擔吧,只要兩項世界級的工程不在同一時段內重合,那就算是能讓百姓,能讓朝廷喘口氣兒了。
也算是他為百姓做一點兒好事兒了。
不然的話,民間怨聲載道的,對朝廷難免有言語上的攻擊。
至少少死一些人。
這樣的局面,已經是柴昭正在極力爭取的局面了。
柴昭這幾天也在不斷的摸索,如何能在令楊廣高興的情況下,去勸諫楊廣,讓楊廣別這麼禍害大隋的百姓。
只要有辦法能夠勸住他,讓他覺得,意見是對他自己有好處的,是有用的,能夠聽的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