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昭在楊廣下首,坐了下來。
楊廣依舊在看書,一邊兒看著,一邊兒時不時的跟柴昭聊上兩句。
“喜歡看書嗎?”楊廣問道。
“還好,自小便讀書,但是讀的多,記住的少。”柴昭說道。
他看書可不會去死記硬背,看過了,知道了,體會到書中的精髓就足夠了。
他又不去參加科舉,要逐字逐句的背誦全文,幹嘛要費那功夫呢?
“書是好東西啊。”楊廣說道:“讀書,能夠讓人的腦袋變的聰明。”
“陛下說的是,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算術使人周密,格物使人深刻,道德倫理使人莊重,而邏輯修辭使人善變,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柴昭說道。
楊廣聽到柴昭的話之後,認同的點了點頭。
“恩,說的有道理。”楊廣呵呵一笑:“當初朕登基之後,最先想到的,便是要讓天下人讀書,因此,朕下了一道詔書,要興學,要修書,要整理前朝書籍,現在,也只是小範圍內有了些結果而已,真要是讓全天下的人都讀書,談何容易。”
“陛下有此雄心壯志,臣佩服,但是這件事,可能也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十年育樹,百年育人,讀書培養人才,任重而道遠。”柴昭說道。
柴昭發現,楊廣也並非只是全天都將自己的精力放在吃喝玩樂上,至少人家下令興學,人家早上起來利用最好的時光,手不釋卷了。
而且,楊廣的確是有雄心壯志,心裡有想要天下人讀書的想法,有給大隋培養人才的想法。
只不過他的這些閃光點,都被他的敗家給遮掩了而已。
“你說的,朕心裡也清楚,畢竟,朕也是自幼讀書,知道讀書也不易,也是需要經年累月。”楊廣說道:“先前在大興城外興辦一處學校,這兩年過去了,也不知道情況如何了,楊巡。”
“老奴在。”楊巡躬身應聲。
“讓派人回去,穿個訊息過來,朕要看。”楊廣說道。
楊廣也是想起一出就是一出,想起來,就要去做。
“是。”楊巡躬身應聲,然後退出去安排去了。
“柴昭,你說,如果朕要興學,當如何做?”楊廣看向柴昭問道。
“按照尋常的做法呢,應該是朝廷調撥款項,在地方修建學堂,然後是請一些教書的先生,到學堂裡去教學生。”柴昭說道。
“那,你有什麼不尋常的做法嗎?”楊廣問道。
“有道是有,但是實行起來,恐怕太過理想。”柴昭說道。
“無妨,說來聽聽。”
楊廣自己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所以他喜歡理想化的東西。
“臣覺得,興學這種事兒,肯定是不能一蹴而就,不妨在幾個比較繁華,比較大的郡縣先實行,現在有了大興城,那接下來可以在洛陽,江都等地方開設書院,吸引學生來讀書,另外,陛下甚至可以親自做個名譽山長,只掛頭銜,無須在書院常駐的那種,這樣,天下士子對陛下的書院,豈不是趨之若鶩?”柴昭說道。
“好主意。”楊廣的眼神之中,閃過一絲興奮。
“至於書院的教書先生,先前大興城之中有不少御史被罷官,他們因頂撞陛下而獲罪,那也就別讓他們在大興城閒著了,朝廷的官員,都是有識之士,陛下可人盡其用,到時候書院建成,讓他們到書院去教書,一來能夠造福讀書人,二來,也是陛下賜予他們的恩典。”
楊廣一邊聽柴昭說,一邊連連點頭。
這樣的辦法,可行。
至於那些煩人的御史,整天在他面前說這個說那個的,把他們扔到書院裡教書去,自己也能落個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