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耀當了一回人口販子。
為了徹底解決烏桓人的隱患,袁耀屬於臉皮都不要了。
只要把烏桓人口大量遷徙,離開柳城這苦寒之地,在感受了漢人農耕生活方式,再經過一兩代的傳承,袁耀相信,就是讓這些烏桓再回到那遊牧的生活方式,這些烏桓人怕都不願意了。
當然了,佔據絕對優勢的袁耀也可選擇屠城這血腥做法。
然一來這種行為實在太過血腥,本不屬袁耀所願。
二來中原之地也連年戰亂,正是需要人口大力補充的時間,有了這些烏桓人,正是填補人口空白的好機會。
拉到關內,放下馬背上的戰刀,拿起手中的鋤頭,統統種地去,那也是瞬間成了良民了嘛!
屆時再弄些法條出來。
比如針對烏桓人不得私藏刀具,再叫田疇嚴加看管,還怕這烏桓人翻天不成?
當然了,就算是有特定法條,袁耀也不會把烏桓人當作什麼二等公民看待。
賦稅,刑罰,皆與自家子民相同。
畢竟欲要同化,那至少得讓烏桓人覺得自己與漢民相同不是!
而一旦失去了有生力量,剩下在柳城的烏桓人必也會自尋出路。
本來就打不過袁耀,如今被颳走了一層皮肉,那就更是打不過了。
出路嘛,自然而然會想到投奔在袁家活的很滋潤的同胞。
所以袁耀非但不可能虧待這俘虜回來的烏桓人,為了融合與同化,甚至再最開始的時候還會用一些民族優待的法子。
而那臨時架上去的烏桓王難樓雖不願答應,但看著面前刀刃的份上也只能應承下。
再說袁耀這兌換數量都是經過精打細算,反覆琢磨的。
不至於讓烏桓人覺得太過,活都活不下去了。
…
袁耀並沒有趾高氣昂的在柳城待著太久,免得對烏桓人心裡造成太多的傷害。
帶著烏泱泱的烏桓人就先行一步,往冀州歸去。
至於其餘的賠償,就留著田疇與鮮于輔等人,在柳城慢慢的交涉。
雖然剩下的賠償不是重點,但該要的東西也不能少!
畢竟這帶回去這麼多人呢,袁耀也怕養不起啊!
何況自己的子民,那也得自己養不是。
用你的錢財來同化你的子民,這才是正確的開啟方式。
…
“殿下,威武侯已經到了。”
許攸的話突然在耳邊響起,歸了鄴城,在墓前默哀的袁耀彷彿是被突然驚醒一般。
去的時候很艱難,歸來的時候卻很快。
袁耀才花了不過一半的時辰,就從柳城,一路千里迢迢,又歸來了鄴城。
而回到鄴城,袁耀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卻是去祭拜了河北大戰中陣亡的沮授,郭圖與被自己殺了的田豐。
這三人其實都算死在了鄴城,許攸特地安排,把三人葬在了一起。
至於袁譚與袁紹的屍首,當然是送去了袁尚處。
而袁耀之所以來此祭拜,一來是這三人確實各自有其閃光點,也值得袁耀一拜。
二是這田豐畢竟是自己下令弄死的,在冀州田豐也算個大家,當然也要做些態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