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過也就如此爾,一擊即破!”
桐亭外的一場大勝,顯然是讓淮南將士都信心倍增。
同時捷報傳回壽春,也讓袁術浮躁的心,稍稍安定下來。
雖然比不上呂布在徐州勢如破竹,但總算磕磕絆絆,也有些收穫不是。
而終於正面勝了曹操一回,袁術心中那是好不得意。
於是就有了“曹操不過如此爾”的評價。
雖然說的是有些輕視對手的意思,但畢竟是難得的勝利,心中高興之下,有些失態,也算情有可原。
只是如今賬下第一謀主閻象去了徐州,如今袁術賬下的最重之人,一是典農中郎將袁渙,二是長史楊弘。
楊弘這人其實對於袁術還算忠心,至少在袁術死之前是盡心盡力。
後來袁術身死,大勢已去,賬內之人,皆是分崩離析。
楊弘與袁術大將張勳領其眾欲歸孫策,結果被廬江太守劉勳半路劫之,悉虜。
其後的記載就比較少了。
只如今,袁術勢力正是一片繁榮向上之景,楊長史自然也是更加盡心盡力。
雖是袁耀與其交流不多,卻也不代表其只是在混日子。
而其有著極為濃郁幕僚性質的長史一職,自然也是袁術重要的依仗。
卻見其聽著袁術的話語,直是認真應道:“如今紀靈將軍既是已破了桐亭,曹操退守兗州,此當是叫其向西,攻取陳留。若能取陳留,則可與荊州軍夾擊曹操,可一舉攻下潁川與陳留兩地。”
“屆時再能匯合荊州大軍,合二十萬兵力,直逼曹操大營。”
“那曹操必敗矣無疑!”
不得不說,楊弘的這番戰略眼光在某種意義上是比較可行的。
只不過,這完全就是建立在曹操不可匹敵的基礎上,壓根不顧濟陽可能的反擊,只是顧頭不顧尾的做法。
看來也是桐亭的大戰,給的楊弘也有少自信了。
袁術內心聽得也有些蠢蠢欲動。
陳留!
那可是曹孟德起兵的地方!
自從中平六年,曹操在陳留喊出“散家財,合義兵”,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名聲大噪。
從那之後,自己就直是被其壓的一頭。
到得今日,終於有機會能一轉乾坤,豈不叫人心中意動?
正要再說話,卻見邊上袁渙直是搖頭反對道:“明公,如今得勝曹操一陣,當是乘勝追擊,叫其難以招架反應才是。”
“若是轉向他處,反倒是給了其整兵時機,待是轉向陳留而去,那曹操再從濟陽出兵反擊,屆時收尾難顧,豈非反倒陷與不利之地?”
楊弘聽得當是反駁道:“曹操新受大敗,士氣正是低沉之時,還安能與紀靈大軍相抗?”
得,這閻象走了,袁渙與楊弘倒是產生一些異議了。
袁渙聽得楊弘之言,倒是不再與其爭論,只是朝著袁術進言道:“明公該知那曹操有多難對付,還請明公多思量。”
這話倒是說的袁術心坎裡了。
“那曹操哪能輕易被破,還當緩緩圖之才是!”
心中雖是對大勝了曹操一陣而心中感到歡喜,但畢竟還是吃過曹操不少虧,這被袁渙一提醒,多少還是有些謹慎的。
只是楊弘說的局面,自己也當真不想錯過啊!
可到底該是如何做法?